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志静  隋牧蓉 《现代交际》2023,(5):9-16+12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既是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满足个体高层次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时代需要。当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异化、分化、空虚化等现实挑战,基于国家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必须以主流价值引领“三观”建构,以协调发展保障共富均衡性,以文化创新创造满足精神消费需求,扎实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可以通过“发展”这一概念加以充分表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决定未来的知识青年一当代大学生身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出其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把它置于与世界观、价值观相同的地位。本课题主要研究大学生生活方式中休闲和消费两个主要问题,分析文化、经济等因素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对其健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到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  相似文献   

4.
韩玉胜 《城市观察》2011,(6):165-172
面对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挑战,“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从伦理学视角来看,“低碳城市”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道德诠释,它的出发点是“人”,实践理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价值归宿是“人,诗意的栖居”。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城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生产变革,同时,个体要进行“生活革命”。  相似文献   

5.
王萍 《现代交际》2011,(1):57-57
原始宗教是生活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宗教体系。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属于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精神方面具有多种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的理论构成——置于现代性背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生活来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充实”。然而,当前在学术界,讨论“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探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严重地不成比例,尤其对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后的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十大举措之一,教育部社政司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重大课题攻关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资助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项目。在公布招标的40个课题中,华东师范太学以童世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竟标成功,成为上海高校中唯一中标课题。在未来两年内,该项目将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近30位学者组成跨学科联合攻关组,通过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个体状况、日常情境和专业领域的社会调查和理论分析,系统地探讨在:见代化、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发生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矛盾,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目标的具体途径。以下两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对“精神生活”理论探讨的浓缩,它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怍者对精神生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当年,我们物质贫乏得很可怕,但是,物质摆脱贫乏状态之后,精神的贫乏更可怕。穷人可以“人穷志不穷”自慰,但得了软骨病的富人没有“精神”,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精神的“奴隶”。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精神生活是正相关的,没有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素质的文化公民也无从谈及。随着国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能逐步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落后和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走向大国之路上必须逾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要求满足物质文化的需求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强了。而艺术则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需求、社会的欲求,而且也是人们渴望生命自由的必然选择。中国画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大大的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物质存在体现在组成社会的基本条件;精神存在则体现在组成社会的文化、制度、价值体系等维系社会的意识方面。从某种角度讲,精神存在是更为深刻的现实存在。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曾把社会视作“集体表象”的产物,这种“集体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在积极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两高期”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质量时,切不可忽视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老干部实际情况来看,“两高期”老干部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物质保障方面的,同时需要精神服务方面的,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忽视哪个方面都不行。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的领导对老干部物质保障方面考虑多一些,而对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11.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此次采访活动不仅仅是围绕"世界青年技能日"与嘉宾们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更是在工匠精神与技工教育的践行方面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国家提倡工匠精神,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如何将这一精神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入每一国民的内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于自然世界和人本身的认识深度。人们渴望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又为大自然的深奥莫测和难以抗拒的规律所震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超越性。对于自然和现实的困惑,人们需要得到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安慰。当人类从野蛮时代步入文明时代之时,宗教就以其至高无上的信仰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碰撞、交融,以致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原始的部落与氏族,就已存在着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宗教对人类的这一精神生活作出顺应的反映,使信仰者得到更大的愉悦。同时,“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来强化人们的信仰。伊斯兰教吸收了早期阿拉伯人的审美观念、态度和情趣,并从理性上深化,以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支配着穆斯林的审美心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伊斯兰美学思想和伊斯兰文化艺术。 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是神的独一,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世界的主宰。作为人的个体是安拉的赐予,人在安拉的前定之下有充分的自由。伊斯兰教把无偶像崇拜作为审美的基础,而意志自由的人,则是绝对的观  相似文献   

14.
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意志的表达和智慧创造的载体,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一些反映现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娱乐生活的音乐,又是作为文化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了解,我们看到,近几年来,随着优抚对象月生活费的逐步提高与增加,他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虽谈不到小康水平,但他们普遍反映能保障正常的生活水平,即“钱够花”。只是对于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优抚对象来说,生活自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甚至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他们年龄偏高且体弱多病,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导致他们“手中有钱购物难”的状况。这种生活状况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安、恐惧、寂寞甚至失望,内心深处蕴含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他们在享受物质服务、物质照顾的同时,更渴望精神安抚、精神服务。所以,作为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在世纪之交步入老龄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同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并列为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需要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使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能“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主义看来,宇宙问有三种相互独立的存在,分别是空间、物质和精神,以为如果将这三者轻易地相互取代一以一方否定和取缔另一方,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精神主义以精神的三元素——智慧、爱、欲为人类的精神本体,其中爱和欲是人类生活与创造的动力,而智慧是人类生活和创造的内在条件,认为人在根本上是精神的人而不是物质的人。在精神主义这里,人类的大脑仅仅是一个电脑一样的计算器,它是根据人类精神的命令而运作,其具体运作的活动被称作记忆、表象、思维、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跋涉。从陈衡哲、冰心、庐隐、丁玲,到萧红、张爱玲、梅娘,再到张洁、张抗抗、铁凝以及陈染、林白等等,其间有数以百计的女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创作始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呈现着多元的形态,使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完整的学术姿态。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所凝聚的文学规律,具有一种包容精神。“女性主义”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中国女性文学的主体精神,它只是女性文学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1.积极的精神态度积极的精神态度被列为人生的10大财富之首,因为所有的财富——物质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始于一种内心状态。内心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的、不可夺取地控制自我人生的唯一东西。  相似文献   

20.
社区重建应培养“共同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按照滕尼斯的说法,“社区”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的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妨把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称为“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