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汕歌谣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歌谣以畲歌为主 ,多为民间口头传唱。潮汕歌谣有它独特的思想艺术发展轨迹 ,对少数民族歌谣及中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并形成自己审美特点就是其独特之处 ,其崛起与衰落的原因则与政治运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2.
深圳民间歌谣是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从“多种方言交汇纷(?)”、“革命歌谣气势豪迈”、“深港歌谣密切相关”、“仪式歌谣丰富多采”、“新编山歌引人注目”等方面,多角度地评介了深圳民间歌谣的丰富内涵与艺术特色,既有理论分析,又为了解深圳传统文化提供了鲜为人知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 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南阳,有一座与其美誉相匹配的民间歌谣宝库。其数量之丰富,流传之广泛,思想之深刻,艺术之完美,作用之巨大,都是其它文艺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南阳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象采宝人一样,把灿若繁星的民间歌谣挖掘出来,付诸文字,留存今人和后人,也把对民间歌谣特点的分析,发展民间歌谣的现实意义诸类理论问题提出来,以“吹糠见米”的精神,在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里留下我们初涉的浅浅的脚印。  相似文献   

4.
歌谣(ballad)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民谣,演唱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处于文化程度发展较低阶段的民族中,民歌民谣更为兴旺发达。 各民族的歌谣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除歌谣的内容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千差万别之外,歌谣的形式也有差异。例如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歌  相似文献   

5.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谣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是民众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呼声,是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公众舆论。歌谣的社会舆论功能,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够实现。魏晋南北朝歌谣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个体传播和群体传播来实现的,其具体的形式则有口耳相传、题壁、歌诵传唱和呼告传播等多种。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盛行的歌舞之风等社会文化和心理氛围也促进了歌谣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生长在土地上的最接地气、最生态化的语言艺术.民间歌谣反映的是当地民众的真切情感,具有质朴、自然、清朗、真实等特点.基于艺术人类学的民间歌谣考察,就是在"音乐人事"中做"田野",将所涉及的场合、情景也纳入民间歌谣的考察内容之一,从而理解民间歌谣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历来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大革命时期,他搜集和化用歌谣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延安时期,他从理论上明确了民间文学在革命中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推动了民间文学工作的发展;解放后,他发起新民歌运动,希望通过借鉴民间歌谣发展新诗。毛泽东的民间文学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五四"民间文学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抗战大后方歌谣作为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区域性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文学版图中可视作是全国抗战歌谣的主体.战时,大后方的各大报刊不约而同地登载了大量的歌谣.歌谣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在继“五四”歌谣研究会征集活动后又迎来了一次活跃的历史时期.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登载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适时地反映了战争的时代性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性、鼓动性、节奏性等语言特征.可以说,作为民间文艺一脉的战时歌谣在抗战时代语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有着深刻的经济(由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政治(反帝反封建)、文化根源(启蒙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和中外学术渊源(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的民间歌谣传统),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推动和促进下,中国新诗才得以沿着"民间歌谣化"的道路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开始的歌谣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潮州歌谣研究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现代文学研究密切相关。它立足于乡邦文献和地域文化,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展开和深入。近百年来,潮州歌谣以地域文化的姿态,介入现代学术潮流,而其研究亦具有了学术史、社会史和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花鼓灯舞蹈是门历史悠久的舞蹈艺术形式,源自民间的舞蹈形式让其在历史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建国后迎来发展高潮,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记载民族文化的历史与变迁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罗红霞  罗娜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3):93-96,112
创作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期(1921—1930年)的安源红色歌谣,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曲风、手法和结构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艺术瑰宝,是新时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安源精神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在传承与发展繁荣民间美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民间美术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深化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歌谣、乐章、徒诗是诗歌史的三大分野,它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以及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不同功能.歌谣在诗歌史方面的意义,在于它是最原始、最自然、最普遍、最永恒的诗歌形式.入乐的乐章歌诗,与歌谣相比,是更高一级的诗歌艺术,具备了固定的文本,修辞艺术也有所发展,但它以音乐为主体,诗歌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诗歌史最高的发展形态是徒诗艺术,当文化气候中个体创作的条件成熟时,徒诗系统就从乐章的母体中孕生出来.歌谣是一种群体的诗歌,乐章的主体部分也是群体的诗歌,它们都具有自然的诗歌艺术的特点.徒诗则是个体的诗歌,是自觉的诗歌艺术,只有在徒诗系统中诗歌艺术才能得到一种近乎无止境的发展,但也因此而带来了异质的因素.歌谣与乐章比徒诗更直观地呈现诗歌艺术的本体,这也是作为高度发展的诗歌形态的徒诗又不断地向歌谣与乐章回归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不仅是指民间绘画和工艺,还应该包括一切民间的具有美术因素的文化物质。相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我国古代职业美术家和当代职业美术家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可以称作是文人美术。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美术活动并没有民间美术和文人美术的区别,它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时期而形成的,是历史上出现的两种层次不同、趣味不同的艺术形态后一直延续至今的现象,并形成双向对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强调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对接与保持一致,留下了民族性诉求及“原生性”①地缘体认特征得不到凸显甚或缺失的遗憾.这篇文章则以具有民间“诗史”和“诗论”品格特征的“养心”②论的形成轨迹为依据,即依据“工具性功能→伦理性功能→审美性功能”的形成过程,把侗族歌谣艺术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轨迹分为“原始文化时期、古代文化时期和泛历史文化时期”三个阶段,并作了相应的描述与梳理.依据的立足点在于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性文化存在,有如人类学家怀特所说的乃是一种“空间—时间实在过程”,“受着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制约.”⑦由于持论的逻辑基点不同,结论自然“背离”④了《侗族文学史》的分期断代说.  相似文献   

19.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特别是闽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含蓄、达观、凄婉等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台湾南岛语系群族歌谣则在本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情况下,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功用.这些民间歌谣贴近乡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声音,它生命力强,不易为统治当局所扭曲变形,为文人作家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汇.在此基础上,文人创作的闽南语歌谣以及闽南语流行歌开始在台湾出现.  相似文献   

20.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俗赋和西汉俗赋的出土,使学术界认识到,在文人的骋辞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外,民间还流行一种用通俗的语言讲诵故事、互相论辩的俗赋.文人赋是铺显才学的一种案头读物,传抄阅读是其最主要的流传形式;俗赋主要通过各种仪式,以"诵""唱"的方式传播.敦煌俗赋从文体上可以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和歌谣体俗赋三种类型,我们用这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对照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会从中发现诸多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这种考察会使我们对赋的起源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故事俗赋是在早期民间讲诵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论辩俗赋是在民间争奇斗胜伎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形成的则是歌谣体俗赋.俗赋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诸多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