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李新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82-85
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在王安石变法中不但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他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日渐严重,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他不得不从正面退出变法舞台,没能成为所谓坚定的变法派。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晚年与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20-23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表面上远离了朝廷的变法活动,实际上,他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寻找理论根据;他致书吕惠卿,维护变法派内部的团结;他接待苏轼,希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改变苏轼对变法派人物的看法。他时时关心变法,处处维护变法,为变法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3.
贾玉英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5,(4)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王金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33-437
赵尚宽是北宋著名循吏,一生政绩斐然。但目前学界对其人研究不够,尤其对其在唐州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革新意义认识不够。据考,赵尚宽初任唐州知州为嘉祐二年(1057)七月,任满之年为嘉祐五年(1060)七月,再任岁满之年为嘉祐七年(1062)七月)。所修之赵渠在今唐河县西,非地方志谓之赵河。赵尚宽在唐州的治理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深入考察其在唐州的治理措施,有助于研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纠正地方史志之失,深入认识熙宁年间王安石大变法的发生背景。 相似文献
5.
李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杨万里批评了王安石变法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中的失误.他反对尽复古法,主张变法不可过急过刚,认为进君子退小人和兴天下之大利是变法中尤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华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3,(2):115-126+163+165
自20世纪初以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除了少数学者,如邓广铭先生曾明确指出“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学界几乎没有正面讨论过王安石变法未曾失败这个问题。本文揭示王安石及其变法被否定、污名化经历了元祐更化的政策否定、绍兴初期的亡国元凶论和南宋中晚期的儒教异端论三个阶段,并从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相似文献
7.
张祥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43-46,126,127
发生在我国1 1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变法派人士的分裂,即吕惠卿、曾布与王安石的交恶,以及参与变法的其他人士背离王安石初衷的角度分析可见,法令、法规诚然重要,但法令、法规是要人执行的,凡变法改革,没有变法派人士的团结一致,没有高素质的执法人才,即令有最好的法规,亦难免要被扭曲而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8.
姚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5):94-96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主持的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文章对王安石进行心理剖析,从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他的个性特征.从而阐明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与他的个性特征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姚治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2)
以荆公新学为基础的熙宁变法,虽然有明确的纲领和赵项皇帝的坚定支持,但行法十多年仍以失败而告终。变法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王安石"排斥异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就是很重要的一条。之所以排斥和打击异己,直接的原因是"新法"颁行过急、变法派言行不一而产生了重大失误;诿过于人、排斥异己的重要表现是破坏了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功能的"台谏制度";而台谏制度的破坏掩盖了变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这些问题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的时候,十多年的变法就不得不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10.
徐昌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39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诗集中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从而说明王安石的佛学修养是相当深厚的。 相似文献
12.
刘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6-39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佛教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佛学思想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的位置绝不可等闲视之。据其《文集》及宋人各类笔记、杂史等记载,王安石与佛门中人的交往非常密切.其与瑞新和怀琏两位高僧的交往是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文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98-102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诗歌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和艺术思维方式的传达上,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诗人创作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5.
王耀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21-24
诵读王安石的作品,常常会产生一种认同感、新颖感、钦佩感和震撼感,这种感觉的产生,其力量源自何方?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力量源自王安石独立的人格魅力、浓厚的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审视习俗、推陈出新的精神。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探讨王安石诗文的精髓,以揭示王安石诗文千古不衰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17.
吕变庭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125-130
宋学张扬士大夫的独立个性与《孟子》在北宋熙宁年间的升格运动密切相关,而王安石变法则标志着《孟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开始受到皇帝和多数士大夫的敬慕与青睐。特别是王安石把他的理论重心置于对时政问题的把握和审视,以经学推动变法,凸显了"荆公新学"的致用特征。于是,《三经新义》就成为其"托古"思维与施行"少年新进"策略两者之间互动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