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永 《创新》2011,5(1):86-89
是否具有独特的范畴以及在此之上架构起来的范畴体系,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理论而言,整个范畴体系的转化是基石范畴、基本范畴和范畴之间辩证统一的转换过程。目前学界并没有意识到宪法学范畴体系间整体逻辑关联的重要性,仅热衷于研究具体、单一的宪法学范畴,这不利于宪法学范畴体系的整体构建。为促进中国宪法学科走向成熟,必须构建出中国宪法学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2.
吕乃基 《创新》2016,(6):21-28
科学是历史范畴,其内涵与外延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顺着远古时期、由古希腊至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叶至今的历史轨迹,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历史观三方面考察科学的内涵,并由此推知其经历了从混沌与混乱,到有序与分化直至今日的混沌与融合的变化。揭示科学是历史范畴这一客观事实,有助于辨别形形色色的科学真伪之争以及理解和把握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3.
作者试图把超验哲学当作超验语义学、超验句法学和超验语用学来理解和确立.本文首先从超验语义学角度阐释、改造康德的范畴理论.所谓超验语义学也就是关于可供人类先验认识能力使用的符号及其意义的学说,作者据此把超验图式理解为一种感性符号,而范畴则是这种感性符号的纯粹意义.这种先验的纯粹意义使区分和解读现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主权范畴再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主权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加带来了新问题 ,二是由于全球化的新进展。本文的讨论包括两个方面 ,即主权范畴的基础作用和主权范畴的充实与进化。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欲"由于其本能欲望的指向而受到种种压制,无法在美学领域取得自身的话语权.但从明中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的解体以及西方文化哲学的渐入,"欲",范畴及其所代表的自然人性开始被重新认识,在美学领域它不仅在理论层面被视为文艺的本体,而且也在文艺实践中得到有效实践."欲"范畴在我国美学话语中经历了从初步确立到中期徘徊再到自由嬉戏的三大历史阶段,并表现出进步性、曲折性和不彻底性等三个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深入探讨"欲"范畴的美学内涵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范畴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圣祯 《学术交流》2005,2(11):14-17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著作中,他们从利益的经济关系、利益与需要、利益与效用、物质利益的决定作用等多个方面,对利益范畴做了科学论述。并且,在研究利益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错误,确立了利益概念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能动原则、历史性和共时性统一原则及一般和个别统一原则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利益范畴的构成、特性和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探析了利益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7.
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及研究范畴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红英 《浙江学刊》2007,4(5):216-220
20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出现的"白马湖文学",是一个相当突出的区域文化/文学现象。本文从白马湖作家群的命名、研究范畴等方面对此现象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兴文 《唐都学刊》2002,18(3):63-67
在目前所有的新闻、文艺理论中 ,都称“杂文是散文的一部分” ,造成概念上的逻辑混乱与悖论。杂文是可袭取多种文学和非文学的文体形式 ,杂取各种文本艺术表现方式 ;从这个“杂交”特征以及文体概念相交理论 ,重新界定杂文在文学概念范畴中应是一个独立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0.
融资制度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制度范畴有 :融资制度组织模式、运作模式与效率模式的“三模式”。银行信贷融资、证券市场融资和财政融资有效结合、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相结合、融资规模扩大和融资效率提高相结合的融资制度“三结合”特征 ,是构建现代市场型融资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最新一轮争论的焦点是生产方式范畴之辨,虽然彼此观点迥异,但争论各方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论者对生产方式范畴的认识在视野上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层面,在方法论上则未能摆脱斯大林式二元对立的线性因果决定论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因此未能准确把握生产方式范畴的本质规定性.从马克思思想体系所固有的整体性特质出发,遵循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整体观照、领会和把握,得出:生产方式范畴乃作为唯物史观整体框架的逻辑结构第一层次上的一个中介性范畴,其本质规定性在于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实转化提供一个中介或平台;生产方式范畴本身的含义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内容则是分工、协作和协调,其本质在于为实现某种形式的分工、协作和协调而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2.
张颖 《学术交流》2007,(6):151-153
程度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折射到语言中成为程度范畴。对能进入程度表达框架内的程度心语的性质及类的研究,是程度范畴系统研究的重要一环。从认知语法的"有界一无界"理论看,只有在程度或量上是"无界"的词语才能成为程度心语,因为只有无界的性状、心理活动等才具有伸缩性、具有可以划分等级的不定量幅,有界的性状等不具有伸缩性,只表示一个程度或量的固定的量点或量段。这一研究有助于将程度范畴研究引向深入,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王国维美学的重要范畴“观”。首先,审美之“观”,是以自然之眼观物,并使主体与客体双向互渗;其次,审美之“观”,还应“通古今而观”,力求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揭示“天下万世万事之真理”;最后,要“出入”而观,以求得对审美对象的深层内含的深刻领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16.
郭海鹏 《唐都学刊》2013,29(5):48-53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有许多相似相通已经在众多学者中取得共识。深入对比分析《易经》和《过程哲学》中的“范畴图式”可以看出,“过程哲学先天太极八卦”,把“终极范畴”和“存在范畴”各基本概念综合表达于一个简洁的模型中,为诠释“范畴图式”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言的否定标记不包括作谓词成分的否定词.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是通过添加否定标记来实现的,操作的具体位置是句法的谓头敏感位置.这种句法处理方式符合与全句功能范畴相关的普遍语法原则.  相似文献   

18.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逻辑研究》最深层的考虑是逻辑学及其基础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事态(Sachverhalt)概念对纯粹逻辑学范畴的构成意义,考察了胡塞尔如何于逻辑学与现象中寻求一条通路。正是对"事态"概念的特殊处理,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学范畴恢复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范畴的实在性,也在这个意义上超出了康德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施向峰 《社科纵横》2008,23(3):21-23
构建科学权力观是实现宪政文明之增进自由、维护人权这一价值目标必要条件,也是宪政文明建设的逻辑诉求.在人权保障日益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文主义渐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当代中国,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在批判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基础上,调谐权力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的紧张关系为基本主题,从本源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基本范畴的哲学维度深入、全面研究科学权力观,才能真正回应理论创新的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召唤,并构建出科学的权力观,即以"权力由民出"为本源论、以"权力为民用"为价值论、以"权力受民限"为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