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6700万少数民族中,杂散居少数民族约有1800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2%,而且分布很广,全国97%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杂散居少数民族中,居住于城镇的约有600万人,居住于农村的约有1200多万人。除了未建立自治地方的阿昌、基诺、德昂、门巴、珞巴、塔塔尔、俄罗斯、乌孜别克、赫哲、高山等10个民族,共约7万多人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杂散居少数民族?在我国6700多万(1982年统计数)少数民族中,除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的4900多万人口外,其余都统称杂散居少数民族。其中,一种是虽有一定程度的聚居区,但构不成一级自治地方;一种是零散住在汉族地区或民族自治地方的某些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3.
试论散居少数民族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散居少数民族立法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民宗委主任/袁仲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散居少数民族,一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二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内但不实行区域自...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其居住和活动地域,也有其居住的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在一定地域内聚居,散居于一定地域内,和其他民族杂居于一定地域内,即聚居、散居、杂居三种形式。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全国有4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聚居区内建有159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上万个民族村中。其中,分布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约700多万;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及内地农村地区的约700多万;分布在滇、黔等省、自治区民族乡镇的约700多万。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青年朋友们,上一讲我们给大家谈了我国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保障聚居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不是聚居的少数民族,也就是通常讲的杂散居少数民族,他们的平等权利又如何保障呢?下面,我就作个简要的回答。首先要弄清杂散居是什么意思。我国6,700多万少数民族,3/4以上居住在119个民族自治地方内,这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除此而外,还有1/4人口(约1,400多万)的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全国的城镇和乡村,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一个是散,居住分散,遍布在全国各地;一个是杂,与其他民族杂居。合起来就叫杂散居。  相似文献   

6.
杂散居的少数民族,很多居住在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活困难的边远山区。像杂散居我们县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要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富裕起来,就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要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一些关注: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呼唤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政法司司长杨侯第中国各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聚居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又散居在其它地区。人们习惯上把少数民族分为聚居少数民族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因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认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基本情况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立足点,并指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处理好与民族有关的若干问题,即东部与西部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及非自治地方的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杂散居民族与聚居民族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出了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9.
解决好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是当前杂散居地区民族工作的关键。三中全会以来,杂散居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但仍存在着数量少、素质差、来源有限等问题。从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五省区的情况看,民族干部在数量上与人口相比,仅达汉族地区干部与人口所占比例的1/3—1/5,与民族自治地方相比不及一半,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比例与机构改革前相比明显下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杂散居地区民族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密切相关。全国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近二千万,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4  相似文献   

10.
从杂散居实际出发搞好团结与发展工作文/王剑曲靖地区位处滇东红土高原,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全区有彝、回、苗、壮、布依、瑶等38个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占总人口的79%。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0%,是云南省典型的民族杂散居地区。其居住特点...  相似文献   

11.
答:新宪法关于建立民族乡的规定是我国客观实际的需要,也是民族政策上拨乱反正的结果。一、它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在我国六千七百万少数民族人口中,大约有二千万杂散居人口,其中又约有六百万人居住在相当于乡的小块聚居区,他们不可能建立自治地方,行使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利,但可以建立民族乡,在基层政权实现当家作主的合法权利。二、建立民族乡是历史上成功经验的总结。按照一九五四年宪法规定,我国在一九五八年以前曾经建立了一千多个民族乡,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四百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一些同志有一个误解,常常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混为一谈,以至在工作和政策上造成一些混乱。实际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同各少数民族经济,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以我们辽宁省来说,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散居、小聚居的省份。5个自治县和10个聚居县有3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其余100多万杂散居在全省各地。调查表明,全省13个市、100个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民族问题始终是社会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40年来,民族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宣传中国少数民族上,存在着宣传边疆的多,内地的少;宣传民族自治地方的多,非自治地方的少;宣传聚居区的多,杂散居地区的少;宣传先进民族的多,人口很少又较后进少数民族的少. 在培养民族干部工作上也存在着重人口多  相似文献   

14.
谈谈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聚居还是散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能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散居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广,具有自身的特点。1、居住分布特点。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从雪域高原到五指山脉,从茫茫的戈壁到东海之滨,无不留下了少数民族和他们先人的足迹。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纵观祖国版图,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彼此是杂居的,但杂居中还有散居。杂散居是与聚居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杂居,即指两个以上民族共居于一定…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个多民族杂散居的边疆省份。全省除了汉族以外,还有45个少数民族,共184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8%。现在建有1个自治县、1个民族区、64个民族乡、镇。黑龙江省居住在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只有3万余人,其余都是小聚居、大分散杂散居住。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黑龙江省民族法制建设也有了突破性讲展,使全省民族工作有了法律保证,并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现有少数民族48个,人口2O0万。如何在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笔者联系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落实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杂散居地区民族经济的振兴,要靠科技、靠人才、靠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民族教育。而发展民族教育,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过去,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很不容易受到重视。原因有二,一是在整个民族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乡是在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基层区域或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建立的相当于乡一级的地方国家行政单位。在民族组成上,民族乡可以在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建立,也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联合建立。少数民族人口一般需达到全乡总人口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民族教育是有所倾斜的.正是在这种倾斜政策照顾下,杂散居地区民族教育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比起一般教育,仍有一定差距.不久前,我们对北京市朝阳区民族教育历时3个月的调查分析,验证了这一认识. 朝阳区是典型的民族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以回族为主.该区有5所民族小学,其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制定“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势在必行刘大友“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指的是不具备条件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到宪法赋予的自治权的那一部分少数民族,包括:(1)不具备条件没有能够建立自治地方的11个少数民族;(2)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