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起了一大批知识青年的热情 ,他们纷纷从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 ,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并希望能够借此达到唤起民众觉醒、实现社会解放的目的。但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理想偶像的丧失 ,这些启蒙知识者们落入了迷茫、彷徨的境地。文章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彷徨》中人物的分析 ,探询他在这一历史转型期的心理历程 ,从而透视出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3.
《伤逝》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那样的新鲜独特、意义深远。鲁迅先生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的社会原因,特别重要的是它表达了社会解放是个人解放、婚姻自由的前提这一卓越的思想,其悲剧意义的间离效果令人痛定思痛,并从悲哀中抬起头来,从旧梦的破灭中看到新生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爱情观的分析,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指引方向。《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的分析,认为鲁迅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性解放是爱情成长的思想基础;社会解放是爱情成长的社会基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鲁迅百周年诞辰,加强鲁迅教育思想研究工作,我们编写了此《鲁迅教育活动年谱》。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对于教育的专门问题,他没有系统的论述,这是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困难。但是他的宝贵的教育思想,贯穿在他的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多年的教育实际活动之中,保存在他的浩瀚多彩的著作中,浸透在他的伟大的人格之中。我们主要就是从这些方面来整理这个材料的。文中涉及的鲁迅的活动和著作,我们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进行说明的,而不是全面的阐述。编写《鲁迅教育活动年谱》是一件复杂的事,我们又没有经验,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阅后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他毕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把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这不仅因为这一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崇高目的,而且因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理论是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的。他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全人类解放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论证共产主义,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他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提出全人类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河南留学生1907年12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河南》杂志,是同盟会河南分会的机关报。它热情宣传三民主义、鼓吹革命,深受读者欢迎。鲁迅曾在《河南》上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六篇文章。这些文章是青年鲁迅倡导文艺救国、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有力"呐喊",也是他苦苦思索后的思想结晶。《河南》为青年鲁迅提供了一个进行思想文化批判的阵地、施展才华的舞台,而鲁迅的文章则使《河南》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河南》为研究鲁迅早期著述、青年鲁迅的思想转变,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而《河南》"牖启民智"的办刊宗旨、兼容并包的编辑思想以及它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对今天来说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文化思想,他的“新”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温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从“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着眼的;他赞誉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始终不懈地探索妇女的人生问题和解放之路,同情她们不幸的人生,揭示其自身存在的弱点,并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揭示造成妇女苦难的社会根源以及因袭的文化积淀对形成妇女自身弱点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鲁迅的表现妇女、描写妇女是与他的坚定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种表现,鲁迅力图探索出一条最终解放妇女的人生之路,体现了他的明确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是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他作品中少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五四”以后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婚姻悲剧,表达了他对于妇女解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明鲁迅在对妇女解放的道路,从而也是对中国社会解放的道路的探索方面所作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新的起步。这篇小说,不但是那个时代斗争生话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鲁迅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 早就立志于民族解放的鲁迅,历来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还在“五四”以前,一九一八年八月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从妇女问题的角度发出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疾呼呐喊。  相似文献   

12.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处于同一时代,两人的人生经历、早期思想与创作追求等有着相近之处.两个人又都创作了表现现代女性反抗封建势力、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伤逝》和《一个女人》.从一些史料中可以推断:鲁迅的早期创作是受过有岛武郎的启发和影响的.但鲁迅的思想要比有岛武郎更进步,鲁迅笔下的人物要比有岛武郎笔下的人物更深刻、更完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世界观制约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一定社会现象进行评价,从而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见解和理想,因而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探索作者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研究他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本文试从鲁迅广州时期的著作,考察他当时的世界观,为研究鲁迅思想的发展提供一点线索。鲁迅在广州的八个多月里,共写下四十多篇文章(不包括书信、译文和古籍整理、校勘),其中二十一篇收进了《而已集》,《三闲集》中收了六篇,“作为《而已集》的补遗”,其他散见于鲁迅著、译、编的各种集子和当时报刊。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三闲集·答有恒先生》一文说:“我离开厦门的时候,思想已经有些改变”。鲁迅从厦门到了广州之后,他在剧烈的斗争中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不过,这决非偶然,应该说,从五四到五卅在北京,特别是北伐战争胜利声中在厦门,鲁迅所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为显著,他的思想确实“有些改变”。鲁迅长期以来为追求无产阶级的革命未来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早在《狂人日记》一文就号召人民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鲁迅小说和杂文创作为主的启蒙文艺思想,必然要回溯鲁迅在菁本留学时期的各种思想来源和文化活动.正如伊藤虎丸所言,鲁迅小说的思想原型及其构架,几乎可以在这一时期鲁迅发表的文章中找到原型.鲁迅留学日本,特别是“弃医从文”之后所写的长篇论文基本上都发表在《河南》杂志上.这些文章充分彰显了鲁迅广泛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的历史过程,已经显现出鲁迅深邃热烈的文化个性和思想个性.从这样的意义上,研究鲁迅在《河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认识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的具体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鲁迅鲜明的爱憎观念为线索,通过介绍鲁迅对“中庸”、“奴性”、“投机”等旧道德、伪道德的揭露和批判,论述了鲁迅所推崇和坚守的道德信念及其道德实践。文章指出,鲁迅的道德思想植根于他对人民大众的热爱,植根于他对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的追求;鲁迅的道德是一个思想发展着的革命家的道德,也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一生,以极大的精力从事书刊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做为这些经验的结晶,也凝结着他的精湛的编辑思想。本文拟对鲁迅一生所编辑的重要书刊逐一加以考察,并力图对鲁迅的编辑工作经验和编辑思想加以总结和探讨。 一、等办刊物,以求“新生” ——鲁迅与《新生》杂志 鲁迅的编辑工作是与他的文学活动同时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一九○七年在日本留学时弃医从文,筹办《新生》杂志这件事。 鲁迅为什么要创办杂志呢?他以为,要拯救自己苦难的祖国,使祖国获得新生,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