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内蒙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召开.  相似文献   

2.
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辽代都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京的朝向、上京"城分南北"的原因、中京城的历史功能、辽代都城对中原都城制度的仿效等相关问题上,并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及其争论,有必要综合既有的意见,对各问题加以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上京是辽代最早的一个京城,是契丹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中心。 根据史料表明,上京城的建设是在汉族知识分子帮助下完成的。公元918年辽太祖命康默记主持皇都建设,公元926年又命韩延徽、贾去疑扩建皇都,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并建造孔庙,传播汉族封建文化,以后又经几十年的不断建设,才建成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第一座宏伟的都城。 辽上京城位于今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约一华里,城建在乌力吉木仁河和沙里河交汇处,两河绕城汇合后向东流去,城外南、北面有山,东面平旷开阔。 上京城有南、北两城。北城是皇城,是契丹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南城是汉城,是汉族聚居的地方。沙里河穿越两城之间,两城相连成“日”字形。 皇城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720米,城高10米,底宽12—16米,城墙外有突出的马面,上有敌楼,马面间距在100~110米,正在有效射程之内。全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名安东,南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内蒙古辽金考古队” ,对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进行了测绘和发掘 ,取得一系列新成果。考古专家运用先进的仪器对辽上京遗址进行全面勘测 ,完成“辽上京遗址等高线画”。同时考古人员在辽上京城南北大街的路面堆积厚达十层 ,每层都有文物出土 :有人面塑像、骑马俑饰件和各种建筑构件 ,有唐、宋、辽、金时期的货币 ,还有围棋子、扑满 (储钱罐 )、纺轮、梳子、镰刀等许多生产、生活用品。经考古发现 ,这条大街宽约 9— 10米 ,用“三合土”修筑 ,十分坚硬。在…  相似文献   

5.
东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以后,在渤海故地改建并隶属于契丹(辽初建国号曰契丹,下同)的地方政权。东丹建于契丹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天福城(原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为其都城。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十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下令迁东丹之民于辽东地区,迁东丹都城至南京(即后来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这一事件,史称东丹南迁。  相似文献   

6.
古邓国、邓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春秋时邓国都城及汉晋宋齐邓县地望的考订邓国是春秋初期以前、上至西周(或更早些),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关于邓国的都城所在,汉魏六朝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8,(1):102-102
山西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辽代古刹华严寺内。馆藏文物1.3万余件,一级品132件。有从远古时期至清末、民国年间的文物计26000余件,北魏、辽、金三朝文物数量众多,这与在同曾为北魏都城,辽金西京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北魏暑期的石雕艺术品以及波斯金银器等,堪称馆藏之精品。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影响,认为商代在建国立都时着意选择了生态环境优越、地势险要、交通便利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能导致都城的变迁;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夏商周三代均曾在今洛阳地区建都,但三代选择以洛阳为都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这种择都原因的差异直接反映着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夏代选择在洛阳地区建都以族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为主;商代早期在夏故都附近建立都城则出于确立国家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直到西周时,综合性的都城择址理念才日渐成熟,西周成周和东周王城在洛阳的兴建正是先秦成熟都城择址理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妮娜 《文史哲》2006,(3):117-124
辽宋都继承了唐朝在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的政策,奉行因俗而治的方针,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了具有民族特点的行政建置。比较而言,宋对少数民族的统辖不如辽紧密。辽宋民族政策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辽契丹统治集团与宋汉族统治集团的政治理念不同,前者重在强力统治,以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兵力的补充为目的;后者则重在绥怀,以寻求民族地区的稳定为目的,不惜以钱、物的赏赐来赢得少数民族的臣服。辽宋这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对以后的各王朝都具有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辽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灾,包括洪灾、涝灾、雹灾、雪灾等;二是地震灾害;三是旱灾;四是虫灾。 (一)辽代的水灾类灾害。水灾类诸灾在辽代发生最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辽代的洪灾居水灾类灾害之首,史书中多有记述。如,辽太宗会同九年(946年),“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限”,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园庄舍。“瓦桥”,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当时为辽与后晋的边界。“瓦桥”以北,泛指辽的南京地区,即今京、津与河北中、北部地区。辽穆宗应历二年(952年)十月,“辽瀛(今河北河间县),莫  相似文献   

13.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辽王朝的政治核心 ,也是生态敏感地带 ,探讨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是研究辽代经济以及环境诸问题的前提。辽前中期是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最多的时期之一 ,主要包括编户人口、提辖司户人口以及迁往中京地区的人口 ,三部分人口约 3 5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 ,主要将编户人口与提辖司户人口列入农业人口范畴之内 ,并未考虑迁移人口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其实 ,由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往辽中京地区的人口均属农业人口 ,同时也是辽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列入 ,即全面复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人口规模与农田垦殖规模、生态环境直接相关 ,这 3 5万农业人口决定了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开发规模 ,同时也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12,(6):9-13,31
佛教在契丹族建立政权以前便受到重视,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以后至辽朝各位皇帝统治时期呈持续发展状态。佛教是辽代统治阶层和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在北方草原上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超越以往。辽代的佛教与城市的发展相伴随是辽代佛教勃兴的特点之一,佛寺和佛塔是标志性建筑。对萨满教和佛教的历史作用要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性质予以评价。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行为准则。辽代佛教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 :“都邑者 ,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都城是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 ,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因而它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政治管理和权力推行的地区。古代中国人在都城应建立在什么地区的问题上 ,自始即有一种“王者必即土中”的观念 ,即都城应该建立在天下之中心的观念。都城为何必须建立在天下之中心呢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解释说 :“天始废始施 ,地必待中 ,是以三代必居中国 ,法天奉本 ,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京师》亦云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 ?所以均教道…  相似文献   

16.
殷墟位于安阳地区洹河冲积扇上,因殷商后期都城遗址的发掘及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而闻名中外,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殷商都城形成和发展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殷商都城中轴线形成的背景.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人文基础不仅是商王在此建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还保障了商朝273年不再迁都及政权的稳定.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证实了殷商都城营造格局里中轴线的存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萌芽时期,对以后各朝代中轴线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作为东方的都城,与这一地区资源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从地理形势上看,洛邑位于周统治区域的中心地带,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从水土资源来看,河洛地区平原广布,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丰沛;从动植物资源来看,周初的洛邑植物种类丰富,不仅植被覆盖率高,而且有多种动物在此活动。优质的资源环境为洛邑成为周初的都城赢得了先机。  相似文献   

18.
辽代燕云地区的绘画与舞蹈艺术有三大特色。其一 ,在辽朝政府为从艺者创造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下 ,在民族融合的氛围里 ,绘画与舞蹈艺术活动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 ;其二 ,在辽代南北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 ,绘画与舞蹈艺术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其三 ,受辽代多元文化同存、多种经济共荣的影响 ,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艺术题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上极负盛名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其史论也是首屈一指的。《通鉴》的开篇起于周威烈王始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之事。魏斯、赵籍、韩虔原都是晋国的大夫。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擒杀知伯,三分晋地。从此,晋国的政权和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这三家手中。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今山西翼城东和闻喜)两小块土地,“反朝韩、赵、魏之君”(《史记·晋世家》…  相似文献   

20.
鸭绿江女真居住在鸭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在辽与高丽的共同打击下,鸭绿江女真聚居区被分割为两部分.辽在辽东边疆地区构筑相应的边镇体系,并没有将鸭绿江女真有效的控制住.鸭绿江女真形成五部势力反抗辽朝,耶律仁先在东京留守任上经营对女真的防御体系.与辽敌对的五国女真最后演变为五节度女真,正式纳入辽的边镇体系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