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肉类总产量第一,并不是吃肉太多,其实中国人消费最大特点是吃肉少,吃肉少的根源是收入低,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高收入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目前,中国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半数中国人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中国农牧业和肉类工业任重道远,什么时候,农民和城镇居民吃肉一样多,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吃肉多,那才是中国肉类消费进入佳境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英国剑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0多个国家的人的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小肠,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越低。比如,以肉类食物为主食的澳大利亚人,结肠癌发病率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的中国人的4倍。  相似文献   

3.
《小康生活》2005,(3):16-18
肉、蛋、奶及产品的增长决定着饲料的需求。1979年以前,中国居民人均肉类占有量在10kg以下,1987年人均占有44.6kg,已完全达到目前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肉类消费量。目前,全国人均占有肉类已接遍0kg全国农村平均每户饲养畜禽及其产品量也大幅度增加。可见,当前的肉类生产量相对过剩,超过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 饲料是生猪生产的基础。从宏观上看,现代化肉类生产必须通过大规模地发展饲料业来提高粮食转化率,增加肉类产出效益。我国自八十年代至今的料肉发展动态资料表明,肉类增长与饲料增长的水平和幅度呈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养丰富的肉禽蛋奶等畜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大增加。受中国传统习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居民对猪肉的消费远高于其他肉类。猪肉作为肉类消费结构的主导,其生产状况影响全国市场的稳定。通过对中国猪肉市场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利用近20年中国猪肉产量的年度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我国猪肉生产状况进行短期预测。结果显示:未来3年中国猪肉产量将持续增加,但增幅不高。为了维持猪肉市场平衡,避免猪肉价格风险,有必要做好猪肉供给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二次型几乎理想需求系统 QUAIDS 方法模拟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系统,估算和比较了东中西三地区在各个时期的粮食、食用油、肉类、蛋类、水产品和蔬菜6种食物的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研究结果表明,粮食、食用油和蛋类的消费支出弹性和需求自价格弹性都为缺乏弹性,消费需求受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很小;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支出弹性为富有弹性,即农村居民对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需求受到收入的制约.另外,价格也是影响这些食物的消费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产品和蔬菜的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的粮食和水产品消费支出弹性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其它食物消费支出弹性的地区差异较小.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食物价格,特别是稳定粮食价格,仍然是保障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陈伟指出,目前我国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血脂偏高,其中很多都是吃出来的。吃饭时不先吃一点含淀粉食物,而空腹食用大量鱼类、肉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不仅于胃肠无益,其中的蛋白质还会被浪费。蛋白质分解之后,会产生大量废物,增加肝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食物权注重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近来整体性食物权的提出表明食物权概念有了新发展。此前国际人权文件和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食物的可持续性。整体性食物权是将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融合为一体的食物权,其中可持续性是新的重心。整体性食物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整体性思维。尽管可持续发展仍然遭遇质疑,但是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目标,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也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所确认。食物的可持续性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也是一种行动纲领,它包含具体的要求。食物权与可持续性却也存在冲突,即今代人的食物权与后代人的食物权的冲突,需要协调和平衡,关键是要把握适度原则。食物生产自然影响食物消费,反过来食物消费也影响食物生产,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可持续食物消费理念,形成可持续食物消费文化,以引导可持续食物生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是确保食物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食物消费的前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分析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以及对食物生产与农民食物消费行为所发挥的作用 ,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圃业是以生产蔬菜瓜果为主的产业,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就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构成而言,农圃业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考察中国农圃业的起源,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研究农业问题实现粮食安全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中国是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产品总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1996年的4925亿吨,人均粮食、肉类和水产...  相似文献   

12.
“九五”时期,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将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按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到本世界末,农村发展的基本任务,一是稳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的目标是:粮食5亿吨,棉花525万吨.肉类4850万吨,水产品2850万吨以上.农民收入达到的目标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旧体制向新体制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营养补充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2002,(12)
老年人能量需要量减少,食物总量减少,需选择营养素密度高(即体积小、营养含量高)及强化营养的食物,如强化叶酸的面粉(140微克/100克); 由于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增加,因此选择低脂肪、优质蛋白的肉类,如牛肉、鱼肉、鸡肉,优质蛋白的豆类应多食用;膳食纤维对老年人很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 FAO的食物生产和贸易数据、Google的 GDELT事件数据,通过测算中国食物对外依赖率、 地缘关系强度、食物对外依赖风险指数,从地缘关系视角考察中国食物进口的对外依赖风险。研究表明:中国的食物进口主要源自世界五大洲,其中大豆进口依赖美洲、牛肉进口依赖南美洲和大洋洲、婴儿食品进口依赖欧洲、棕榈油进口依赖亚洲、大麦进口依赖欧洲和大洋洲;在进口依赖率提高与地缘关系强度减弱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对巴西、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乌克兰等国的食物进口依赖风险逐渐扩大, 而对澳大利亚、乌拉圭、加拿大的食物进口依赖风险剧烈波动。因此,我国在增强食物自给能力的同时, 应不断拓宽食物进口渠道,降低贸易风险,并积极参与世界粮农治理,把握食物安全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超市里,不少生鲜肉、海鲜、肉馅等与其他包装好的食物有所不同,它们均号称是新鲜的,但有时很难找到真正的生产日期,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营养专家认为,生鲜食品尤其是肉馅类标记生产日期、保质期很有必要。本文列举一些在购买生鲜食品及保质期较短的食物时的注意事项。畜禽肉类看"颜值",肉馅要少买。肉类存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持续性食物生产和食物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安全是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实现食物安全的基础是持续性食物生产,以此确保食物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持续性食物生产的关键又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使食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直、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5%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3):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的习惯的变化,对肉类等油脂较大的食物摄取的增加,使结肠  相似文献   

18.
很多来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或者中国旅客,都说英国的菜难吃,此话不假,因为都是属于包装过的食物。英国人比较"懒",像tesco(乐购)里头卖的食物,肉类蔬菜类全部都是精心包装过的,买回家不需要怎么洗,也不需要切,甚至不需要任何的调料,拆封就可以一片一片煮或者直接放到微波炉里转两圈,所以吃起来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味道。"民以食为天",对于离开家乡留学英  相似文献   

19.
运用ELES模型对福建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需求边际倾向、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肉禽、水产品、瓜果类等高营养食物消费逐渐增加,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油脂、粮食、蔬菜等基础型食物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说明福建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逐步改善;最后提出调整食物生产结构,树立“大食物”新观念,增加动物性食物供给;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区域间食物流通机制和农产品价格监管机制;保障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稳定食物供给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对食物安全的认识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偏差: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地区间、国际同比较优势与食物安全的关系。由于对食物安全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政府政策制定与食和安全目标之间存在一些不一致,导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多目标体系的不协调认识,对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