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短短的十六个字,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教育面向世界和未来又是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教育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而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主体和核心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落实“三个面向”的基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去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这个题词是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它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讨, 有人认为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开始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面向“信息社会”,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电脑。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不全面、不确切。“三个面向”的核心问题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两个文明建设。这是由教育与政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而面向世界,则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前提。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因为:(一)教育,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国际现象.尽管各国的教育都是为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而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点,但现代教育的科学文化内容及办学模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重视教育工作 ,最突出的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中国进入改革之初 ,他就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在教育科技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具体教育内容上 ,“三个面向” ,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要坚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一、坚持“三个面向” ,培养“四有”新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指针。坚持“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的根本指导方针。首先教育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有两个基本要求 :其一 ,要求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5年来,这一光辉思想指导陪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实现祖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在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工作,作出贡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我省高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大胆探索,踏实工作,使高教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技术革命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教育面向现代化。按照“三个面向”改革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还要看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考虑生产发展的要求,还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出了根本方向. “三个面向”是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就高等教育来说,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材,出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培养的人材要在国际交往中也能开创新局面,以促进国内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高等教育适应这一形势,这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卷首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是如此,学术研究也应如此。今天的学术研究,包括学术界谈论得越来越多的国学研究,从根本上说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站到这个立足点上,才能找到解决某些长期争论不休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想谈谈我对这个题词的粗浅理解,谈谈按照这个题词的精神改革我国教育亟待采取的一些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既要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从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出发,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又及时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方向,是教育改革的指针。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最近为北京景山学校写的题词。这三个“面向”,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来说,也是很恰切的。怎样使这三个“面向”得以实现,下面将实事求是地加以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比较教育的来源及其意义,业指出该学科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三个面向”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对待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出能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工作要贯彻“三个面向”,就必须从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人民教师是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力量。他们通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宏伟大业。人民教师的这种“树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决定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教书育人,不断进取。 首先,要坚持“三个面向”,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是要  相似文献   

15.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本文论述了“三个面向”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一、以“三个面向”为指导,要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推进素质教育;二、以“三个面向”为指导,要对素质教育统一认识,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人才。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富强之本”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在各级师范教育中,高等师范教育处于关键地位。因此,认真研究我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想法。一、我省高等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我省高等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说明了“三个面向”的主要内容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人才,使他们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要面向未来,才能与将来的发展需求相应,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199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写入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解放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观念,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注意研究和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色和世界潮流。未来的几十年,教育结构的重心要适度高移,我们应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比较开阔的视野上,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子。因此,本…  相似文献   

19.
电化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以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化教育优势,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这是摆在我们电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10月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都阐明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的高等教育,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