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社区》2005,(21)
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楚天广播电台近日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80多岁高龄的黄太婆家住武汉市某社区,本来衣食无忧的她在老伴去世后,竟然痴迷起捡垃圾,而且她还把捡回来的垃圾堆放在家里,散发出的臭味让周围的邻居都不敢开窗。黄太婆的子女几次接她去同住,都被她婉言拒绝。黄太婆说她捡垃圾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找点事做,锻炼身体。其实,像黄太婆这样的老人在其他社区也不少见。他们并不以捡垃圾挣钱为目的,而是为了有个事做,与环境“交流”,有个收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特别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沟通。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度过自己的孤…  相似文献   

2.
她没有北京户口,与同样没有北京户口的他,带着两个儿子,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他们以捡垃圾为生。在垃圾堆里,她扒出了五朵金花——5个被遗弃的女婴。她们不是体弱多病就是身有残疾。可他们用捡垃圾的微薄收入,治好了她们的疾病,要把她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节目,报道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身边的感动     
王凤英 《老友》2009,(9):19-19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到公园去跑步。在公园的蝴蝶亭与观雨亭这段距离间,总能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捡垃圾的工具,四处捡垃圾。我一直以为他就是这个公园的清洁工。  相似文献   

4.
约会     
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有"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如果天下的垃圾都会幻化为小孩子,那些拾荒的人还敢去乱翻个不停吗?我们是垃圾变的?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5.
唐加文 《社区》2014,(12):58-58
美国大学新生正式开学的第一周一般会举行大型的迎新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在海滩上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吃喝玩乐势必会产生各种垃圾。为了维持环境的清洁,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往往会发起各种海滩捡垃圾的公益号召。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06,(12):49-49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天乌镇建华村,有位102岁的寿星,叫张光健太婆,她是都江堰市62位百岁老人中最有“个性”的,非常注重树立自己的形象。她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酷爱清洁,喜欢打扮自己。人们无论在什么场合见到她,都是一身笔挺而整洁的衣服,端庄富态的仪容,满头银丝不乱,绣花尖鞋纤尘不染。她孝顺的儿子李进修、儿媳叶宗群介绍说母亲生活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习惯,一些邻居说她有“怪毛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城市小区的废品、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诸多小区居民和物管部门的头疼问题。在江苏省,“职业拾荒人”与苏州市的部分小区物管部门签约承包小区垃圾,不仅给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而且还培养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破烂王”。近日,扬州市渡江南路社区也出现了类似的“签约拾荒人”。“签约拾荒人”能否为小区垃圾管理另辟蹊径?“破烂王”捡垃圾一年赚十万捡垃圾捡出个连锁公司!苏州市40岁的“破烂王”洪宝华捡了5年的垃圾,终于“修成正果”。日前,洪宝华称又有扬州的小区物管部门来找他洽谈“生意”,明年,苏州“破烂王…  相似文献   

8.
苏嵘  董阎礼  钱喜梅  石志勇 《社区》2005,(15):15-17
西安,千年古都,似乎每一块秦砖汉瓦,都蕴藏着数不尽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吸引着四海的目光。如今,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一个名字和她感人至深的事迹被报道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尽管,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在一般人的眼里只是个居委会主任,但是,为了小区的水管及时修复,她毅然跳到下水道里;为了小区的祥和安宁,她东家安抚西家劝慰,给残疾人.特困户送去救济金;为了小区能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她自己垫资,不分昼夜清运了多年积存的垃圾,硬化路面,带给人们一片绿意;洒下爱心一片,感化浪子回头,她说是不给社会埋下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9.
身边的感动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到公园去散步。在公园的蝴蝶亭与观雨亭这段距离间,总能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捡垃圾  相似文献   

10.
红瘦 《人生与伴侣》2007,(11):58-59
她16岁的这一年夏天,注定是~个漫长的夏天。父亲本来在城里开了一个五金店,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捉襟见肘起来。这个时候,一家外资企业买了桐桥的大部分土地,外婆的房子也在规划之内。外婆提出要搬到她家住。她不明白为什么外婆不去跟着小舅过,偏要来生活本来就清苦的她家。她和弟弟两个人读书已经让父母不堪重负了,现在还要负担一个年过70岁的老太婆。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8,(12)
A一瓶即将丢进垃圾桶的安娜苏香水没剩下几滴,却足以让林米对我嗤之以鼻。"切,程小渔,我看不起你。你这个专捡别人东西的垃圾婆!"我淡淡地回以微笑。我在想,如果我跟林米一样,在中信大厦上班,月薪四千以上,也许,我也可以学她一样的海派,把欧阳白送给她的安娜  相似文献   

12.
为谁捡垃圾     
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66岁的美国老人“路乞”,在湖北黄石生活不到一年,可关于他在街头捡垃圾的故事渐渐传开,十分出名。一些行人也为外国人到武汉街头捡垃圾的行为所感染,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一名由市郊来市区办事的女士,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捡垃圾的行列,还说:“我真后悔没把女儿带来受受教育。”路乞的夫人对他的捡垃圾行为甚为不解,路乞说:“黄石是我生活的环境,我只是希望它更干净、更美好。”后来记者采访他,他又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里很干净,可是一出门就脏了,这就不是卫生习惯问题,而是心态问题,我…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执政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新问题:面临社会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国际挑战;官僚主义和钱权交易日益腐蚀着我们的队伍;组织人事制度不健全和许多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降低。为了使党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根据历史的经验,一定要在党的建设中做到: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不能变,马克思主义的武器不能丢,资本主义的垃圾不能捡,为共产主义献身的标准不能降,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忘。  相似文献   

14.
我家的“综合回收计划”通俗说就是“垃圾回收计划”。老婆说:“‘垃圾回收’多难听,好像我们是捡垃圾的!而“综合回收”一词就显得比较科学、文雅。这个“计划”是我在2005年元旦时想到并实施的。当时,孩子们都回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包装精美的礼品孝敬我们。其中有件“酒鬼”酒  相似文献   

15.
5年前,我在重庆街头采访过一个捡垃圾的人。他叫张春山,甘肃天水人,24岁。他的一身“行头”很打眼:白衬衣、白手套、草帽,手中还有一个铁弯钩。特别的是,他的一身衣服居然干干净净。刚见面他就纠正我的话:“我们不是捡垃圾,是拾荒贷,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秘密     
蒋书 《社区》2005,(20):38-39
下岗后做家政的她,日子过得极苦:儿子拿塑料袋当书包;自己捡菜叶度日。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她竟然考上了大学。艰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她都瞒着儿子;但她的坚毅和追求,却深深地影响了儿子。  相似文献   

17.
朱妍 《社区》2011,(36):20-20
个案背景郑银花,女,65岁,丧偶,有一子一女,现与孙子共同居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街道下马塍社区。老人喜欢收集垃圾废品,家中和单元楼道内都堆满了她收集的各类垃圾,臭气熏天,不仅占用公共空间,影响环境卫生,还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邻居们对此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7,(4)
一位中国人到美国加州工作时,她在一个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她在整理东西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她拿来扫帚把碎片扫进垃圾袋里,清理完毕,将所有的垃圾都装进一个大大的垃圾袋里,放在门前,因为改天会有工人将它们提走。  相似文献   

19.
约会     
一直到了初中二年级有了“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从来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  相似文献   

20.
晓雨 《今日南国》2009,(1):18-18
小月在集体宿舍里,她没有朋友。大家不喜欢她的理由有很多:她半夜下班回到宿舍时把房门弄得“乒乓”响,严重影响了别人休息;她爱翻弄别人的东西,爱偷看别人的信件:她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常在人前搬弄是非;她三更半夜与男友在宿舍里高谈阔论,弄得室友更衣就寝都很不方便;至于剩饭垃圾,数她扔得最多,但她总是不愿动手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