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实行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线的体制改革以来,农业曾一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以1985年以后为转机,我国农业在发展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比较利益下降。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偏低,生产资料价格及各种服务费用骤增,从事农业的经营者经济利益微薄,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造成粮食生产停滞、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2)消费形态和结构的改变。由于我国城乡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国内外市场要求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及款式不断变化,而现有的低质、低值的农产品形态和结构都已不相适应,故而影响竞争力和经营效益。(3)改革深化不够。由于流通领域中环节过多,增设的  相似文献   

2.
重新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重新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本文结合江苏的实际,对此作一些粗浅的研究分析。我国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民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生产单一环节的经济活动,往往被排斥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分配之外。这是导致农民收入长期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农民迫切要求将农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以比较利益偏低的农业为基础,但是,过度偏低的农业比较利益又会障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这就必须因势利导地探索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又不使农业比较利益过于偏低的正确途径。而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强化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与协调能力。这就涉及到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政府对农业投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龟兹经济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中介型经济,这是从事东西方转口贸易的经济;二是商品型经济,这是为弥补绿洲农业生产的不足而发展起来的经商活动;三是区域型经济,这是从龟兹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在这三类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一是兼收并蓄各种外来因素的开放文化;二是反映商人的利益与要求的市民文化;三是从特殊的经济环境与历史传统中发育起来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1.农业合作社根据自己成员的利益将从事以下各种活动:(1)共同的农业生产;(2)自己成员农产品的销售、贮存、加工和运输;(3)农业技术、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共同使用和服务;(4)对自己成员提供生产工艺、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信息和其他服  相似文献   

6.
人们从事各种济活动都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都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往往被抽象的“义”或社会整体利益所掩没,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形态下,利益,特别是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被凸现出来,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利益差别是市场经济前生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就其广义而言,就是指商品经济,吴敬班说:“市场经济一词,从一开始就是从经济运行的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立论的。它无非是货币经济或商品经济从资源…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中 ,农户收益的偏低不仅不利于产业经营组织的稳定 ,而且严重挫伤农户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收益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过逾行为、龙头企业区域“割据”和农户势单力薄 ,因此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合理化的真正“推动力”,政府应恰当地引导、协调和干预 ,打破龙头企业的区域“割据”状态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壮大农户实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量本利分析何子城讲求经济效果,是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占用和消耗的劳动量与取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它是评价各种经营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客观...  相似文献   

9.
从农业生产主体的比较利益与经营风险分析入手,对农业市场化过程中信贷资金效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有关我国农业信贷资金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等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法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农业法以调整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为对象,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或农户)等农业法主体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国家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农业法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农业法学已经成长为我国法学园地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从微观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有女无儿家庭的二孩及以上孩次生育决策的影响机制,认为:作为生育主体的妇女家庭地位偏低、家庭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以及基于农业生产的传统消费模式等均影响了家庭层面出生性别比的上升。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家庭经济类型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对在家庭层面维持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依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非农产业阶段性变化,过度松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相应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包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农户生产投入不断扩大支撑了农业生产持续增长。随着改革深入,尤其是伴随着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户生产投入行为也出现了增长乏力、短期行为和结构矛盾等问题,在我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第56条是我国农业反垄断豁免的法律根据。从该条保护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立法目的解释,农业生产者是在农业领域(大农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的农民、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农村经济组织是"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据民有民管民受益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合作性经济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长期以来,农村产业是单一的农业,而农业又是种植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农村产业结构开始走向多样化,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但农业比较利益仍偏低,农村产业结构仍呈不稳定性,亟待调整。对此,就农村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及农村现代化问题,作点粗浅探讨。 一、生产和交换方式的伟大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一大二公”的体制下生活。由于这种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伴随的是社会劳动的直接分配,这里包括国家的和集体的直接分配形式。在国家的直接分配  相似文献   

16.
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日益多样化。如何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种经济成份的活动历程,是当前经济社会的一个大课题。笔者结合几年来从事《淮北年鉴》编纂工作的诸多感受,选择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涌现的多种企业形式,如何认识,如何在年鉴中定位和记述,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求推动年鉴能够准确反映各种企业的经贸活动,以至于融入市场经济,与世界年鉴同轨发展。一、记述多元化企业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根基产业。农业的弱质性和多功能性为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农业补贴是对本国农业扶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事关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利益的补贴,其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关利益机制的作用。针对我国农业补贴利益机制的运行现状及其折射出的制度缺陷,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进路应以建构良性的利益机制为主线,从补贴利益的产生、分配、代表和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在发展,社会经济在进步, 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变化,三方面的不等速运动,致使农业生产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经常出现不相吻合状态,作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政府,会经常从宏观整体角度出发,发出一些结构调整的政策指令,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多宜性,生产经营项目选择的灵活性,不同的生产项目技术进步及投入报酬的差异性,作为具有经营决策自主权和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市场需求诱致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在很大成份上可以由消费膨胀来解释。汹涌不息的消费大潮,带来了暂时的“繁荣”,同时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种下了祸根;一方面造成了“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滞”。本文试图对这场消费大潮的源头和动因进行经济学的探讨。一、制度环境:财产利益与消费利益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个人物质利益有两种,即财产利益与消费利益。当一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记于自己名下的财产占有量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0.
借鉴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理性小农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农民的农业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后认为: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政策应有其各自的针对性。但无论采用何种政策措施,都必须遵循诱导性原则,让农民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是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使农民自发保持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政策成本,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