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概念,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制约其转移的诸多因素,认为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是制约其转移的内在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8-2014年我国的相关样本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与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具有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较小。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应以包括县城在内的大中小城市为主、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为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类型应向以专业型转移为主、兼业型转移为辅的形式过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应以跨区域转移模式为主、就地转移模式为辅。  相似文献   

5.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在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途径都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借鉴刘易斯与托达罗两个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选择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依托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本文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局限性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阻碍作用 ,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长期目标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转移服从成本—收益原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迁入地收益应大于迁出地收益和迁移成本之和。根据这一基本法则考察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和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劳动力转移,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行政转移型,劳动力转移困难且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步转变为自主转移型为主,但以户籍为首的制度体系的存在,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加大了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对此,应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进一步深化劳动力流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农村具有基础条件较好、村民思想活跃、创新精神较强、当地政府财力相对雄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空间较大等优势,理应通过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合理分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奖扶农业生产,改善耕作条件,普及先进农技,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率先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民进厂、进城的脚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可喜成绩。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等原因,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仍然没能有效解决。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农民工就业主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鼓励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和转移趋向的分析,提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方向应该是区域内自我吸收和跨区域转移相结合,以区域内自我吸收为主。提出了相应的选择依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 ,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二元经济结构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启示在于将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走工业化道路,而粤港经济合作形成的特殊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此经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均衡价格是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范畴,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完全自由竞争的产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以及劳动力价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制约,也受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价格往往是被扭曲的。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力均衡价格只不过是理论意义上的抽象。与不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相联系的劳动力价格扭曲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有负面的效应,也有正面的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迅猛发展,并有力地带动进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被强制压低,即被严重扭曲。但是,被扭曲的劳动力价格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20.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对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应予借鉴,教训应予吸取,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有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拘泥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