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方言与古代白话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本语言的角度看,白话小说是指以近代汉语口语创作的小说,更为确切地说,就是以宋元“通语”或明清“官话”等民族共同语编创的小说。所谓“通语”或“官话”,其本身即以某地区方言为基础、又融合多种方言而形成,因此,古代白话小说与方言之间,实际上存在天然的学术联系。若细  相似文献   

2.
比较互证是考释词义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具体操作方法亦有多种,方言与文献互证即是其中之一端.在方言与文献互证方面,近代汉语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近代汉语文献与现代方言互证可发挥如下作用:由近代汉语文献证方言,可据以弄清方言词语的真实面目,知其究竟该如何标写,了解其使用历史;由方言证近代汉语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近代汉语文献词语的词义,获知这些词语是当时实际语言的反映,同时还可为我们判定近代汉语某些文献的方言归属提供重要参考.在这方面,湖北黄梅方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近代汉语比拟助词“也似”、“似”的来源 ,有人说是受外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实际上对极有近代汉语特色的陕北方言比拟助词及古代文献的分析、比较 ,就可看出它们是汉语土生土长的成分 ,而不是外来的  相似文献   

4.
梅祖麟先生1986年评吕著《近代汉语指代词》时提出一个观点:“近代汉语指代词的音变都不怎么合乎规律”.支撑这一论断的是所谓“合音”说.然“合音”说既有悖于汉语音韵传统,亦不获汉语方言学支持,更将假借字当“真”(本字),在近代汉语史上只说旧质承继,不见新质产生.近代汉语指代词的语音及其音变,是有其规律的,今普通话指代词系统的词形和语音,是近代汉语历史演进、各大方言“准通语”相互激荡而成的自然结果,毋须动辄以“非汉语影响”来说事.  相似文献   

5.
“脖子语义场”主导词在近代汉语阶段发生了演变,唐末至明前期脖子语义场的主导词是“颈”和“项”,明末开始发生分化,明清以后北方官话区中“脖”是主导词,而南方官话区主导词则是“颈”,这种两分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汉语方言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疆汉语方言里方言色彩较浓的一些常见前缀、后缀、准后缀、叠缀的意义和用法逐一进行了考察,并做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7.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汉语史上有没有通行全国的官话?如果说有,是北方官话还是南方官话?是以什么方言为基础、以什么话为标准?这是近代汉语史的核心问题,迄未廓清,又甚少讨论。本文依据一些新材料提出如下观点:有明一代至清末的汉语官话分南北两支,南方官话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南京官话为标准,且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通行全国;而认识南方官话如何形成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地位,是准确认识近代汉语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9.
赤峰汉语方言是一个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语音差别较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本文只讨论赤峰汉语方言较有特色的词缀。词缀往往能体现方言的个性,所以历来为方言研究者所重视。赤峰汉语方言的词缀较为丰富,后缀最多,中缀次之,前缀最少。普通话中的词缀,赤峰方言也常用,但很多词缀都跟普通话有所不同。赤峰汉语方言前缀主要有“老、小、二、初、第”等,这些前缀除与普通话用法相同外,在赤峰汉语方言中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赤峰汉语方言后缀甚丰,除“子、儿、头、性、气”等外,还有许多较有特色的后缀,如“巴、咕、拉、乎、嗒、查、登、悠、嘎、楞、摸、送、异、不拉叽、拉巴叽、不(巴)楞登、搭撒、鼓(个)伦敦儿、拉古拽(拉咕叽或拉嘎叽)、呼拉、拉(溜)哄、拉撒、唔的、个、半个(迈儿)拉”等等。赤峰汉语方言的中缀主要有“不、个、里、达”等。本文就赤峰汉语方言词缀问题作了初步考察总结及简单的分析论述。有些词缀并非赤峰汉语方言所独有,在整个东北方言、北京方言、山东方言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要作深层次的详细分析总结,还有待对这些方言乃至整个官话方言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更深入地揭示其结构特点、规律以及历史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是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语料。目前通行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中,对“一VV”的断句上都还存在不一致之处。在整理出版的近代白话小说中,对“一VV”的断句亦多有不一致之处。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相关现象进行对比考察和分析,以期对近代白话小说中的“一VV”断句能做到准确、一致。  相似文献   

11.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说的"王杨不分",在现代赣方言中有较多体现,对历史文献的分析表明,这种现象并非当时赣方言的特征,而是近代汉语南方方言的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表程度高的副词“十分”是近代汉语中才开始使用的副词,虽然它不是一个使用频率高的副词,但在近代白话小说及近代戏曲中也能见到相当一部分用例。从用例中可看出,程度副词“十分”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一致,即:修饰形容词和一部分动词。如: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为唐宋白话文献,在今天的通语中难见踪迹,但在许多方言中,与之语音相近或相通的词语仍在使用,可以为这些词语的释义佐证。利用现代方言对敦煌文献中的“阿莽”“■”“儃儃”“崖柴”■“色妇”“暖房”“帽惑”等十多条敦煌文献词语加以考释,可发现古代词语还活跃在今天人们的口语中,敦煌文献中的现代方言释证,能够为古文献研究及词语考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苗瑶语辅音前缀的音节化和实词化及其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瑶语的原始前缀的语音形式是单辅音,后来逐渐音节化。由于在各语言、方言中“音节化”的时间前后不同,因而造成苗瑶语前缀的语音不很对应。有些方言的辅音前缀在音节化过程中,由于所形成的音节与已经存在的某些实词相近而在意义上向这个实词靠拢即“实词化”,给人一种“前缀是实词虚化而来”的假象。本文讨论苗瑶语辅音前缀音节化和实词化在现代各语言和方言中的反映和这些前缀的变体。所拟辅音的语音形式仅是为行文方便。  相似文献   

17.
韩国语汉字词前缀“(?)”与汉语前缀“不-”相对应。汉字词前缀“(?)”的能产性远远超出汉语前缀“不”的能产性。汉字词前缀“(?)”位于名词独立词根前,不改变原词性;汉语前缀“不”位于名词(名词性词素)非独立词根前,改变原词性。  相似文献   

18.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传》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9.
《全相平话五种》是研究近代汉语白话文献的重要资料。该文以其中的一些词语为参照,揭举了《汉语大词典》在释义、收词、例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合多种近代汉语及现代方言等语料,对蒲松龄短篇俚曲《俊夜叉》中“疔疮”(当作“疥疮”)、“得空”“创创”“一窝落”等文字校勘问题及疑难词语解释问题进行辨正分析,为《聊斋俚曲集》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