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南沙群岛问题看美国对华战略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考察了美国对南沙群岛问题的策略变化过程,并着重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美国对南沙问题的政策变动是美国对华战略变化的微观反映。对此,笔者提出警示:从南沙问题上反映的美国对华战略变化;联华扼苏→接触+遏制→全面遏制中国,给中国的军事、外交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的亚太秩序观和美国的对华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文章认为,亚太地区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美国在亚太地区将继续奉行同盟体系为主、大国协调为辅的安全战略,在关注反恐的同时,积极寻求"吓阻"崛起的大国.就对华政策而言,美国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通过对华交往以促进其利益,在安全领域保持对中国的"吓阻"与牵制,辅之以有选择的合作与有限的接触.  相似文献   

3.
"中国威胁论"是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文化线索.冷战后,"中国威胁论"持续充斥美国朝野以及各类传媒,涉及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中国威胁论"引发美国在战略上对中国的重新定位,并导致美国对华外交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美国2010版《国家安全战略》是奥巴马上台以来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该报告在军事战略、反恐战略和对华战略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该报告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弱化布什时代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战略,追求外交、军事与安全的结合。报告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在新的战略形势下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威慑战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成熟,一直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领域发挥基石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及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使美国的威慑战略发生转变。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威慑战略表现出了拒止性威慑、防御型发展、有条件使用等诸多特征。转变后的美国威慑战略在世界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政治局势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世界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及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美国威慑战略的转变动因、基本特征与具体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最近钱其琛副总理美国之行非常必要。它是在中美关系由于美国新政府令人越益担忧的对外政策趋势、特别是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华政策趋势而行将经历严峻考验之际进行的 ,其主旨在于积极主动地阻滞美国对华态度和政策中包含的某种危险倾向 ,尽可能塑造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良性前景。依据长远的大眼界和正确的大思维 ,并且运用高明的外交战略和策略 ,这次访问取得了重要成就 ,虽然充分阻断和扭转上述危险倾向仍然任重道远。钱其琛访美的成就向我们启示事在人为的道理。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战略 ,特别是以富含创造性的政策积极有利地影响甚至塑造美国态度、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遏制中国 ,赢得亚太是美国实现“一霸回归”必定的战略方针。借助中国在经济改革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采取迂回战略 ,激发思想、意识形态的负效应 ,培植潜在的社会动荡 ,实现以精神打倒物质的战略目标 ,是当前乃至 2 1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势。面对未来 ,中国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 ,强化人的意志自由 ,实现物质、精神两大战略有效互动 ,为赢得 2 1世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在2009年之前,新加坡一直奉行一种介于完全的制衡和追随之间的“对冲战略”,即新加坡在经济和外交上与中国保持深度接触,却在安全和战略上与中国保持距离,以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但在2009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之后,新加坡对华“对冲战略”逐渐失衡,新加坡开始在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追随美国制衡中国,其外交中的“联美制华”的色彩日益浓厚。新加坡对华“对冲战略”失衡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体系压力,引发新加坡对中国的忧虑,而新加坡自身的脆弱性又加深这一忧虑,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诱导下,“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领导人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偏离了原来的对华“对冲战略”。这种失衡的“对冲战略”,导致中新关系恶化和新加坡自身的战略空间被压缩,最终损害了新加坡自身的国家利益。 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国际秩序深刻演变,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成为重要角力场。美国对华打压升级,挟"印太战略"强拉盟友,在中国周边编织遏华包围网。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联印遏华"成为美国政治共识。莫迪领导印度人民党强势执政,深度调整外交战略,追求实用主义"多面联盟",向美国战略靠拢越走越深。然而,受双方在全球与地缘政治对接、防务安全与贸易合作等领域分歧制约,标榜共同"价值观"实则以逐利为本的美印"天然伙伴"难以晋级结成同盟。拜登治下美国延续对华战略竞争,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因素"仍将维系美印"高水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印度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全球性领导大国",搭上美国遏华"战车"只能南辕北辙。未来美印关系将徘徊于印度"战略自主"与美国"战略捆绑"的相互对抗、协作与共谋。  相似文献   

10.
印度人民党自上台以来,对印度的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以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大规模军备采购壮大军事力量,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与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为实现大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印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的战略关系具有牵制中国的因素,印度与伊朗关系具有打通通往中亚能源战略市场的目的,印度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合作旨在提高印度的军事技术现代化水平,凡此种种都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印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印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为了主导印太地区事务、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美国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之后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拜登总统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的思维,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首要战略挑战。考虑到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的薄弱环节且中印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拜登政府将印度视为推进“印太战略”的关键,加强同印度在政治、经贸和安全领域的合作,试图拉拢印度加入制衡中国的阵营。在此背景下,中印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经贸合作受阻、边境问题突出和印度洋矛盾凸显等。对此,中国应积极应对美国地缘战略挑战,推动中印关系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平发展、相互依存的冷战后国际环境以及美国面临的多维战略目标促使克林顿政府在成本-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估后对中国实施对冲战略.一方面坚持对华接触、协调、合作,力促中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另一方面对华防范、牵制、施压,软硬兼施两手并用,对冲逻辑清晰、分明.对冲战略使中美"斗而不破",互利共赢,但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目标必然导致冷战后中美关系龃龉不断,也必将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中最重要但却不断发生渐变的情况是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调整,这种调整对塑造新世纪中美关系的走向和地区安全局势至关重要。自从2001年1月20日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就开始了调整对华军事战略的步伐,不仅重新对中国进行军事定位,而且采取了相应的军事应对手段。在反恐战  相似文献   

14.
王晓文  国艺莹 《国际论坛》2023,(3):52-76+157-158
在欧盟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欧印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动向:欧盟将印度视为重要支点国家,欧印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再定位”;安全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合作的领域和平台大为拓宽;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强数字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伙伴关系。欧印强化战略互动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印太和欧洲地缘政治变化推动欧盟将印度作为其重要战略支点;强化与欧盟的战略互动是印度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重塑全球供应链是欧盟与印度战略互动的重要驱动力;双方在“规则塑造”与“多边主义”价值观理念上愈加契合。欧印未来战略关系发展的潜力与阻力并存: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的趋势将持续加强,安全防务合作短期难以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贸合作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面临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欧印在人权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欲将欧盟与印度纳入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框架中,长期来看,欧印战略互动将在安全和供应链方面带给中国较大压力。中国可以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在对欧与对印外交战略中争取一些回旋的余地,尽最大可能降低欧印战略互动针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全面调整和强化了亚太安全战略,加强了与传统盟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的军事同盟,同时极力改善和东盟、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关系,积极向中亚地区渗透,努力加强台湾的军事力量,在中国的周边构筑起围墙,突出了对中国的遏制与围堵。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太平洋战争期间,中美之间存在的"陆空战略"之争,实质上是中美间关于对华军事援助重心的争论。由于后勤条件的限制,如何使用有限的军事援助,成为中国战区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这场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优先改善中国战区的后勤,还是尽快以中国为基地发动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重心发生了多次转移。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美军事同盟关系,开罗会议后中美关系一度极为紧张,美国的空中战略是极为重要的原因。1945年中美军事合作进入最佳时期,美国放弃空中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国际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由外部威胁因素组成的系统,总体上可分为"硬"和"软"两个层次."硬"的层次主要指由地理条件和物质性安全力量对比等硬性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软环境则是由他国对华政策、国际战略文化、国际安全制度等软性因素组成的系统,全球性主导大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性质是中国安全软环境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反恐协调和防扩散合作的需要,积极调整了对华政策,对华战略认知从"战略竞争对手"转变为"利益攸关方",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战略基础由此得以夯实,中国的安全软环境因而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呈现日益频繁的趋势,而现有文献对其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较为匮乏。通过使用一个两个国家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从战略保护视角剖析了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形成机制并揭示了争端背后的战略性保护实质。模型的分析表明,美国对华发起知识产权贸易摩擦,不仅有利于其国内企业获取利润转移收益,也能够保护其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抑制对中国的技术溢出,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符合战略性保护的利润转移和规模经济理论原则。故而,美国对华的知识产权摩擦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必须借助WTO及双边和多边谈判等多种途径促使美国妥协,化解争端,同时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战略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研究和重视不够,目前中亚战略价值被严重低估,对发展与中亚关系缺乏应有的力度。笔者从美国“新中亚战略”对中国战略安全的影响这个视角,提出必须进一步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从经济入手,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全面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的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历程中 ,基辛格不仅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启者 ,而且是中美关系三十年来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如果说作为中美接近战略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基辛格更多的从美国外交战略的需要出发 ,那么作为此后三十多年中美友好的提倡者 ,基辛格就很大程度上是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出发。他认为中华文明具有自制特征 ,这与其早年学术生涯中形成的历史哲学理念有相当的契合。本文试图从基辛格的中国文化理念的角度对其三十年来的美国对华战略主张作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