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即是以"境界"这一佛教观念来接西方的无利害关系的"纯粹直观",并以之考察中国的词且及于其他艺术,从而提炼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境界一意境.他的别出手眼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径直采用"直观"这样的西方概念,而是精选一些中国传统术语来描述境界.  相似文献   

2.
意境说发展至清代渐呈分化、消解之象。诗文、绘画、戏曲等艺术领域各有不同的表现。其中王夫之的肯定景对于情的独立意义,方士庶的实境、虚境说,布颜图以情景即境界,李渔的以境界说人生的思想对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人生三境界论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与当时的实学思潮汇集在一起,从内部对中国传统的意境论起了消解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王国维所言之"观",从生成背景、发生条件、与天才观及境界论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深化对"观"之认识。王国维所言之"观",既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批评材料,脱离不开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又以西方哲学界叔本华等人的审美直观认识论为理论立足点。这两种理论传统存在深刻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种差异集中反映在审美观照的发生条件及与天才观、境界论的理论联系之中。并借此说明王国维拈出"境界"二字作为词的艺术本体,即作者以审美直观认识到世界、人生的普遍本质,并作词以表达之,此词即有"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意境”或“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其中,“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是这一范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意境论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出现最早、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同时也是20世纪得以最早重塑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现代文学批评。在意境论文学批评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王国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王国维的意境论文学批评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特别是对其意境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认识不够。有必要以王国维意境论文学批评为个案,对其文学批评的理论重心、批评模式和批评特色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蒋寅认为,古人使用的"意境"只是立意取境之义,是一个不含价值色彩的中性概念,只是从王国维开始,由于西方艺术理论的启发,意境才成为一个与传统用法割裂的现代诗学范畴.本文对这一看法提出商榷,认为它忽视了20世纪的"意境"阐释同样离不开传统美学诗学的阐释语境.另外,文章还对蒋寅以概念史的清理为名,以"意象"取代"意境"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地位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诗学范畴被命名,是以民族的诗意审美为基础的,任何关于"意境"的概念史清理都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阐释是中国诗学古今贯通的课题。"意境"阐释中的历史意识,始终与美学意识交织在一起,需要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理性的辨析。基于魏晋以来诗歌艺术实践的唐宋"意境"诸说,除明确提出"意境"概念之外,更有关于"意"与"境"之结构模式的深入阐释。苏轼"境与意会"说是中国古典"意境"阐释的基本意向。明清以来的"意境"阐说具有现象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双重内涵。王国维在认可严羽"兴趣"说、王士祯"神韵"说的前提下进而"探其本"。探讨中国诗学的"意象"和"意境"说,需要本着具体语境具体分析的精神来精细解读相关文本,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概念间的"丛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一生为学三变。其美学思想历经“正-反-合”三阶段,古雅、境界理论是 其逻辑层面上的最后一环。本文考察“古雅”、“境界”理论,以期沟通王国维与中国关学的理 论源流,并希望王国维的人文精神能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有所观照。  相似文献   

11.
以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为例,对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以呈现意境在20世纪之主脉及其踪迹。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一方面由于上述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另一方面更由于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在新时期的文学领域,意境则受到来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问,意境的普遍化与其局限性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唐人王昌龄的"意境"说,一向歧义互见,争论不断.本文试从佛学角度加以解读,认为王昌龄"意境"说,是其"诗有三境"说之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而其"诗有三境"说,主要由熔裁佛学"三识性"而来.所谓"诗有三境",指诗有三种审美心灵品格与境界.从佛教美学角度分析,所谓"物境"、"情境",仅"物累"、"情累"而已.惟有"意境"作为"真"境,才是无悲无喜、无善无恶、无染无净、无死无生之空灵的一种"元美"境界,在本体上,"意境"趋转于空与无之际.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融合的结晶,其115首的《人间词》闪耀着作者关于"意境"理论的光辉。文章从王氏的理论入手,选取其词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理论在《人间词》中的表现:一是《人间词》对意境理论的实践;二是《人间词》所表现的"意境"理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学术视野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四种意境解说作了梳理和评价,并从文学和审美活动的动态过程、层深结构、它们之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审美精神的互通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相融互通的关系.从中抽绎出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意境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现代意境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这四内涵或四规定性,因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义和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或可成为现代意境理论或意境内涵建构的规定或质素.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在西方文化与美学体系中,也不存在“意境”这一术语符号。但经过研究,我们却可以发现,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相同的审美体验;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存在着与意境相通的美学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说,意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对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特有的审美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