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欧洲各民族开始关注自己的神话.这是各民族为了提升自己文化地位,认证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尼采通过研究悲剧来证实自己的民族神话,反对基督教和文化移植.他借用"金发野兽"批判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金发野兽"代表着古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欧洲先进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暗合了迷索思的精神.尼采的神话理想就是用迷索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和基督道德.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与悲剧精神: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一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精神的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如何既对立又互补地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延续,影响现代西方文化的图谱,而且纠正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基督教悲剧精神认识上的偏颇,更为关注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悲剧精神角度去认识西方文化本质特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文化深深渗入了西方人的文化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基督教所形成的文化原型以哲学、信仰的形式影响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并以文学艺术形式得以留存,文学精神是对文化原型的求证。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学作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苑中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独特而璀璨的景观.随着近代基督教在中国较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基督教文学这一传统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传播和延续.虽然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发育不甚充分,但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提倡和实践,基督教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作为中国基督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教文学从理论倡导到创作实践,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梭罗采取了不同于教会所宣讲的修行方式,那就是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不断体验、感受和接近神圣,这使他的神圣性体验超越了教会,超越了同时代的宗教工作者。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其深广而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在梭罗看来,一个把握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同样可以"复活"并获得"新生",世俗社会亦将变成天堂。梭罗的生命之旅也就是朝圣之旅,其散文巨著《瓦尔登湖》只是"朝圣路上发回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国新时期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在这一维度中,新时期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言说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新时期文学中呈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言说方式,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一种"罪感"文化,更是一种"爱感"文化,其"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利于博爱现实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有利于消解中西文化对峙,促进文化融合,构建世界文学;基督教文化亦非"审判"文化,而是"赦罪"文化,其"宽恕"、"宽容"精神有利于善意、平和文学批评原则的倡行,从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认真对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漫长的渗透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是立足于跨文化语境而形成的。而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则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希腊化”与“基督化”的世纪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文化与古希伯来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世界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与西方哲学史研究关系也十分密切。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希腊化”与“基督化”的学术争论入手分析西方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并对基督教作为一种亚文化及其文化创造力作了肯定,从而得出“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基督教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对世界各国文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的特定视角来重审 2 0世纪中国文学 ,这是对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的充分肯定。同时 ,通过描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面对基督教所体现出的认同或拒斥 ,接纳或反叛等等精神境遇和心灵体验 ,以及基督教经典文本《圣经》对中国文学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 ,又能从特定角度敞亮 2 0世纪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王本朝新著《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既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意义 ,又从共时的角度阐发了作家个体与基督教的精神遇合 ,同时描…  相似文献   

13.
胡军 《人文杂志》2003,(4):24-30
贺麟是完全站在陆王心学的立场研究"儒家思想新开展"课题,认为自康有为以来五十年的中国哲学史就是陆王心学开展的历史,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完全是继承着陆王心学的.他是在中西哲学思想交流会合的大背景下来诠释陆王心学的,认为儒家思想将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这一途径可约归为伦理道德趋向,这就是说,传统儒家思想有狭义的人伦道德特性,因此儒家思想应该得到西方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的补充.为此他提出了"道德为用,宗教为用"的命题.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体,那么西方文化的体是基督教.西方所以能够产生辉煌伟大的近代文化完全是有了基督教这一文化之体.所以西方文化之体的基督教就应该用来补充儒家思想这一中国文化之体.  相似文献   

14.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悖的.概言之,正是由于"信"、"望"、"爱"之间的道德悖论,使基督教伦理呈现出超越性与虚幻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陈独秀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大致呈现出如下倾向:首先,他在反对孔教的视野中肯定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否定独尊孔教的言论。其次,他对于宗教悉怀尊敬之心,将宗教与迷信作了区别。再次,他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以科学代宗教的观点。五四以后,陈独秀一方面赞同非基督教运动,一方面提倡将耶稣的人格感情来拯救民族。在非基督教过程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教会截然分开的,呈现出强烈了民族主义色彩;在赞同基督人格与精神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文化当作拯救民族的西方文化资源看待的。在陈独秀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态度中,可以明显看出陈独秀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6.
姜波 《学术研究》2001,1(5):80-84
鲁迅的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的博爱救世精神有较多的关联,但就其主要精神而言,鲁迅是疏离基督教的.文章从信奉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外国作家的影响、鲜明的个性等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基督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构型中的市场逻辑在精神层面有着质的影响.在明末清初开始的四百年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历程中,天主教和新教前后相续,同儒家思想和支配结构一起,最终完成了现代文化之网的三角构型.文章以利玛窦和马礼逊这两位天主教和新教领军人物对宗教偶像崇拜问题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天主教到新教的演变对中国文化构型中市场逻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西方的文化起点问题赵林一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实践活动使基督教所体现的宗教精神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要人们遗弃现实世界,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另一种灵性的生活,教会的天职是充当引导灵魂脱离尘世的阶梯。但是中世纪的教会却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争权夺利...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多局限于"索隐法"等研究模式,不能够准确、深入地估量基督教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所谓内在层面的研究,指的是分析作家如何从内在的价值立场上吸收、化用基督教精神;外在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作家在修辞策略等外在的层面对基督教文化资源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