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小说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地位。通过分析作品中模糊化写作手法,揭示了其对人物刻画、环境刻画和事件刻画的作用,并阐释了此写作手法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文学写作状态十分复杂,真正优秀的作品十分稀有,发行量也不理想,有文学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似乎正在被边缘化.但是,文学的许多元素却被移植了,在广告、传媒、网络甚至在许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蕴含着越来越多的文学因素.因此,当下实际上是一个“泛文学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讲,当下文学的发展其实更有希望了.文章就为何出现“泛文学化”现象,写作理论为何能在“泛文学化”时代有所作为,写作理论在当下如何有所作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4.
石一枫的文学转型延续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其对顽主精神的赓续与重建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剖析社会视点,向现实主义的转型赋予了其文学以严肃、厚重的质地。本文即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深入解读石一枫写作的转型及其精神结构的变迁,通过对其现实主义的写作揭示当下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自然文学家和小说家,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度获得者彼得·马修森的写作视野极其开阔.在自然文学写作中,他致力于描写人类足迹罕至的大自然;在小说创作中,他致力于揭示造成环境破坏背后的各种深层社会根源.无论是自然文学写作还是小说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美洲野生生物》到最后一部作品《在天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各种环境问题始终都处于其写作视野的中心,充分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生态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展示人或事物,要讲究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在新闻写作中,正确运用文学手法,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新闻自身发展规律的问题。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一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以它独有的魅力打动读者的心。这是因为新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把文学的语言、文学的修辞、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等赋予了自己。特别在通讯、报告文学之类新闻作品中,用成熟的文学笔调,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抑或是传统乡土伦理的写作立场,使得他们的作品感受冷静、思考理性、表达智性。在一定程度上,卢卫平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新市民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时至今日,当代文学创作已基本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种类:(1)主流文学或者说主旋律文学,或许也可以称为官方文学。这类作品内在的主要的支配力量是政治功利,因此一般来说这类作品都比较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具有集体主义立场,比较注重作品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教育作用,而作者也都比较自觉地以时代代言人身份和立场来写作。(2)精英文学,或者称纯文学。这类作品内在的支配力量主要是人道主义、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因此大体来说这类作品都比较富于批评精神,具有个人化的叙事立场,比较关注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困境,关注人性的美好、丑陋和复杂,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一个文化自觉者,文化的自觉始于文化的自信。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就是莫言的文化自信。莫言是一个文学精神守卫者,既有态度上对文学写作的坚守,更有作品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莫言是努力和国际文学接轨的践行者,尽力使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石国庆 《河北学刊》2007,27(4):127-129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胡朝雯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7,27(4):121-124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池莉小说与"通俗"的快餐文学、市场化写作机制的联系与区别中,我们可以发现批评界针对大众文化市场上的"池莉热"所展开的"‘池莉热’反思"的批判热潮,在与池莉作品质量及其写作姿态不无联系的同时,更多由批评界在当下急于反对"文学消费化"的批评环境、批评理念、批评标准而来。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贾平凹以其殷实足量的作品和超透支的写作姿态,不仅赢得了自身应有的文学席位,也为20世纪后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的繁荣、鲜活增添了无限的厚重质彩。因此,基于世纪文学史识视域和史学格局的建构,就有必要思考贾平凹的当代中国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雄平 《江淮论坛》2007,1(1):180-184
中国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由来已久,不过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写作应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不仅女性写作的队伍庞大,而且女性作家及作品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鲜明,犹为重要的是女性写作的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已初显实绩。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写作的两类文本——陈染与卫慧作品内涵的一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晶 《东岳论丛》2002,23(5):106-107
在当前的女性文学创作中 ,以陈染为代表的写作是一种认真体察和表现女性生存之痛的写作 ,具有人类性和形而上的意味。而卫慧等人的作品却失去了这样的文学品格。两者内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女性的人物形象、女性的时空观念以及女性的“躯体写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在有意识地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太史公自序》则从各方面记载了司马迁作为创作主体的详细情况,这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论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史家眼里的文学还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规范、宇宙哲理,以及历史经验的学术写作活动,但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学写作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或可窥见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叙事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近二十年来,这些华裔家族小说成绩斐然,作家及其作品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及提名,在加国文坛上日益彰显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类.华裔作家群体性地书写家族历史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华裔写作传统和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20.
项静 《学术月刊》2023,(5):168-177
近十年来,中国重要的门户网站创办了众多非虚构写作平台,刊发了大量素人作者书写的自我和他人的故事,被媒体称为素人写作。素人写作以其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活经验、写作者的自我形象、晓畅真挚的表达风格、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以素人写作中具有较大社会关注度的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分析了两位素人作者作品中“真人真事”自述的特质,文学表达上借鉴和融合纯文学的方法,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自我形象塑造中表达出社会底层劳动者独特的经验、美学形式和思想谱系。素人写作在新媒体时代融贯了启蒙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实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众声”的表达,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文献的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