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献中,'汉籍'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却罕有辞书收录之。学界均以'汉籍'指称中国典籍,然此义项非中国固有。在中国语境里,扬雄《方言》最早使用'汉籍',尔后从魏晋至隋唐,再经宋元至明清,汉籍即'汉代典籍'之义项传续有千余年。在日本文脉中,'汉籍'相对'国书'而言指中国书籍,相对'和书'则泛指汉文典籍,又相对'佛书'专指儒学经典。现代汉语中的'汉籍'既传承古汉语基因,又吸纳日语词血液,熔铸出一个新词,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涵盖佛经及章疏乃至简帛、碑刻、尺牍、图赞之属。当今方兴未艾的'域外汉籍'研究,论者各自定义、随意取舍,呈现种种乱相。若从'汉籍'乃中华文明结晶推演'域外汉籍'应定义为凝聚域外人士心智的汉文书籍,是在中华文明浸润下激发的文化创新,构成东亚'和而不同'的独特文明景观。  相似文献   

3.
元词历来评价不高,被认为是词体历经唐家兴盛之后的衰落期。'同衰于元'似乎已成定论。本文对此说法提出怀疑,并通过对元代词体发展的具体分析,指出导致词体衰落的诸多因素在南宋业已存在,而元词就其本质而言是南宋词的自然延伸,'词衰于元'之说,元人恐未肯任其咎。文章认为,前人对元词的评判存在着两个基本偏颇,一是在元词的断根问题上有所失误,二是评判标准上的不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以元归元'的原则及四个标准.以此作为确定易代之际文学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应该从人类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强调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意义,拓展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占有,依据'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理念,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应超越人类局部的和暂时的利益限制,'无以人灭天',从人走向人与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要避免自然主义对人的意义的消融,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采取合理的方式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自然对人的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制度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名设置及其递迁制度、'改官'和'佩鱼'制度以及院画家的'出职'和'当差'制度等三个方面 ,对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画院和院画家在北宋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内部人控制'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本(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为狭义的人力资本,即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回报机制,企业经营者的贡献难以通过工资或年薪的形式得到适当的衡量和回报。因此,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首先就得解决经营者(企业家、经理等)的人力资本合理报酬问题淇中,人力资本的量化是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正发生着结构性、根本性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视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信仰观。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财政投融资'范畴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融资'仅仅是一个资金来源的范畴,不是资金运用的方式,放确切地说应称'财政投融资';'投资'是无偿还是有偿,取决于政府预算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及财政投融资资助项目的性质;财政投融资应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为目的,不一定形成实物资本;以'财政投融资'取代'财政信用',应当以此为契机,使政府的金融活动在运作和管理上走向规范化;'公共信用'的提法比'财政投融资'能更好地反映出政府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汉末社会组织结构的离析与无序,是汉代'天人'文化模式功能消解的信号,玄学的产生正是汉魏士人面对现实危机旨在重构社会组织秩序而进行的文化革新的结果。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非人格化的'无'本体置换汉儒人格化的'天',重新奠定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形上基石,并通过对传统社会名教的重新诠释和定位,满足了建构社会新秩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标志是以市场为介质,自愿性的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的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标志法律制度不仅是规范环境标志及其计划的规则,规则的功能实现及良好运作也是环境标志法律制度所应考察之意.环境标志的法律属性是证明商标;环境标志使用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与使用制度是环境标志制度最基本的两个方面,需完善其规范构成和运行.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法律规则及确保其良好的运行及功能的实现是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健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伦理意识的缺乏是引发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环境伦理建设,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对提高环境伦理意识的途径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法起步受到世界引领,发展受世界推动,法律体系的形成受世界影响,很多制度内容都借鉴世界经验。中国环境法受世界影响的原因在于:我国环境法起步较晚,世界环境法比较健全,环境问题的共同性和应对的一致性使环境法借鉴和移植成为可能。世界影响下中国环境法的迷失表现在:借鉴的规则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本土,使其效力大打折扣;对某些制度领会不够透彻,致使其被引入后失真;环境法体系遗留空白;丧失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环境法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检讨扣纠正世界的不良影响,关注中国的环境法问题,重点是农村环境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犯罪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犯罪客体是环境犯罪区别于传统犯罪的重要特征.作者从对有关环境犯罪客体的观点的述评入手,认为传统的根植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刑法犯罪客体理论在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上有着严重缺陷;对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应当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狭隘性,立足于对环境利益的保护,即环境犯罪的客体应当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受到破坏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环境权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美学观念是一个大课题,但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怪圈”——“圆”.圆的意识、圆的意味、圆的意蕴,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与思维行为模式中.于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以至环境艺术中,无不执着地体现出圆的形式,更多的是圆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正确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有激发环境忧患意识、增强环境道德意识、提高环境参与意识、学习环境知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等。其特点在于广泛的社会性、手段的多样性、跨学科的综合性及高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平教育为环境教育提供核心内容、价值取向与动力支持, 是环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 在今后的环境教育中, 我们应当强化环境公平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史作为近年来西方现代史学中异军突起的新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其环境史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代国际史学中有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创新、旧史学的发展、跨学科理论的应用以及全球视野构成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事实上,环境史的诞生是在环保运动的推动下而成长起来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密切结合,促成了环境史的源起.  相似文献   

20.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法的编纂和发展因为国际环境责任的私法化而出现突破和转机。“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存在的困境在于造成跨境环境损害的主体通常为私法主体,却要由国家为其承担国际责任,故难以为各国接受。预防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国家对实施预防原则的国际义务,损失分担的安排借鉴了国际海上油污损害等领域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的成果,标志着国际环境损害责任正在向私法化发展。同时,国家在跨界环境损害中承担补充责任并应在安排损失分担方面起重要作用,而在国家作为造成跨界损害主体的某些特别领域,国家依然是承担责任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