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毅 《统计与决策》2012,(16):156-158
文章运用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一方面,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具有滞后效应;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任何一项货币政策的制定都要从全局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方面去考察。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VAR模型、方差分析研究了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各变量波动的程度及其时滞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本文利用俄罗斯1993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对俄罗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但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苏联解体后的短暂几年中,货币供给是引起俄罗斯恶性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而自普京总统执政,俄罗斯政府根据通货膨胀形势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相互交替的做法来确保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统一制定实施的货币政策对不同性质企业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率及有效性.文章在对货币政策进行正负向冲击分解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不同性质企业效应的异质性规律进行考察.实证结果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受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最大,外资企业则反应最为迅速;非国有企业受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最大,但国有企业对此不敏感.不同性质企业在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营约束方面的“错位”现象,是我国货币政策不同性质企业差异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结论显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增强,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数量效应有所扩大;由于短期"费雪效应"的存在,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调控的价格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对抑制通货膨胀见效相对更快。因此,货币当局在金融调控中,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阶段和金融环境,合理搭配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和预期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引入了通胀预期这一因素后,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而言,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胀预期以及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农产品价格波动是通胀预期的Granger原因,通胀预期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来看,三者之间存在着波动性的相互影响,一般在当期或滞后1期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董刚 《统计教育》2008,(8):45-47,56
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利用1996年至2006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应时滞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利率引起的时滞为3个季度,货币供应量引起的时滞为2个季度,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国内总产出还是价格水平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行的主要是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而忽视了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结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结合中部六省的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一种多元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MGARCH模型),采用中国1993—2003年的月度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数据检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的关系。结论表明:高通货膨胀水平引起高的通货膨胀波动,而高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波动导致低的产出增长和产出增长波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考虑地区差异以及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非线性关系的半参数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SGVAR),分析对比中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省域价格传导效应。结果表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并未产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且区域差异较小,而价格型货币政策正好相反。但在短期内,东部地区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反应相对灵敏;在通货膨胀的区域传递效应上,中部地区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相比于货币政策,汇率波动对区域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呈非线性关系。同时,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因通胀程度不同存在省域差别。  相似文献   

11.
刘平 《统计与决策》2012,(8):164-167
文章采集了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货币供给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利用Copula-VAR模型来刻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静态与动态的相关关系,并就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本轮通货膨胀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成本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次要原因是货币发行量失衡。  相似文献   

12.
固定资产投资依赖的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由投资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和传导效果。文章首先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财政支出、外汇储备、金融机构贷款、股票筹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方法分析了进一步揭示了货币政策对于不同资金来源渠道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性质和力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分省月度数据序列对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面板协整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较小,而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高通胀不应成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障碍,人民币浮动弹性仍然要继续扩大.而以紧缩流动性为目的的金融创新、结售汇制度改革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的两大重要工具.为了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我国果断采取了相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正逐步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首先构建VAR模型,然后通过模型估计、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实证检验了我国2008~2012年期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率水平偏低;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处于失衡状态;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力度负面效应较大,应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杨缅昆  沈能 《统计研究》2012,29(10):39-44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以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以及国际商品价格作为变量,对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了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保持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回落的结论,并根据实证分析数据,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与否是当前通货膨胀生成及回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文章提出治理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应以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为主,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日本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建立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实证检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变化趋势和程度,结果表明汇率传递效应在量化货币政策期内大大降低,汇率传递系数仅为-0.03;第二部分运用EG两步法和一般回归模型来估算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政策工具—目标CAB与国内物价间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样本区间,以上证指数的收盘价为因变量、狭义货币供给(M1)增长率、汇率、消费价格指数及滞后一期上证指数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平均而言上证指数89.7%的变动能被自变量的变动所解释,且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其中,消费价格指数与上证指数成负相关,而狭义货币供给(M1)增长率、汇率和滞后一期的上证指数与上证指数成正相关,结论符合预期且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正新  舒芳 《统计与决策》2012,(22):146-149
文章基于最新统计数据,运用较新的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中国货币政策实际基准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利率中介前向传导具有一定的刚性,但弱具后向传导作用。(2)投资和消费对利率的弹性低,对收入的长期反应大,但短期内主要受自身前3季的影响。(3)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低且存在3-5个季度时滞效应。由此表明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现行利率传导机制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朱惠  潘琦 《统计与决策》2012,(16):147-149
文章基于人民币汇率的视角,利用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国内相关经济金融月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函数等计量方法,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周期特征与货币政策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H-P滤波法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总结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周期变量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VAR模型,采用1953~200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周期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