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实践人学之构建,实现了西方人学系统中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以"现实的人"颠覆了西方传统人学重思辨轻现实的理论状况.此种"颠覆"并非仅出于书斋式的纯理论旨趣,其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及其现实生活过程为出发点,表达出一种救赎与解放现实的人类的政治旨趣与向度,彰显出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精神.理解这一场革命的深远意义,不仅需要注意其对"人之存在结构"的核心的重新规定,更需注重其人学构建的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2.
宋婕 《学术研究》2003,40(8):62-6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0):81-86
马克思从人作为"类存在物"出发,承认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也就必然承认已取得了政治解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不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人的解放"实现的情况下,分配正义才能最终实现。政治解放只是使社会成员从那种分离的、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和自私自利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只是完全摆脱了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奴役的境况,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权利,但还没有达到人的解放的社会,因此分配正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治解放为人的解放的实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解放的进程促进了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阶级解放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只能是资产阶级自己培育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作为新社会的“助产婆”的“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继承 ,不仅是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且是他的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尔政治哲学时 ,揭示出了政治革命的限度 ,从而把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之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 1 84 4年以后马克思作为中心工作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他的经济学中得以完成。政治思想的当代发展 ,日益显现出研究、发掘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性、紧迫性 ,特别是马克思对超政治、超经济社会理想的论证 ,以及他对向这一理想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政治形式等等所作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兵 《学术研究》2012,(2):27-31
马克思不仅把人类解放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于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在其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即历史观中,他把人类解放道路的开启诉诸于对人的现实生活,即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批判。通过揭示这种"总的活动"的本质,在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和对象性本质(社会)两个向度上指明了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向,为人类敞开了面向未来的空间。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思想,对于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东尼奥·奈格里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左派活动家之一。他立足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奈格里简称为《大纲》),通过解构一建构的分析逻辑,颠覆了客观主义理论研究范式,重新确立其政治性一主体性逻辑架构,将分析视角转向革命主体性和共产主义解放议题上来。他力图走出辩证法的迂回逻辑,以其否定一肯定的新视角彻底颠覆资本主义体系和传统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破除了以往静态的和非主体性的理解方式,并最终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福特制转型,把共产主义的现实根基放置在以共同性和民主性为核心的后帝国主义时代诸众政治解放规划之上。但他过度推崇革命主体性维度,弱化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动力机制,他的社会解放议程不可避免地陷入“唯意志论’的幻想之中。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然而,人的解放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一个维度。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与自然是一个互为对象的有机整体,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统治的结果。扬弃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既包含着人的解放,也必然蕴涵着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劳动"在政治哲学的解读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劳动观念曾作过深入的批判,他将劳动与社会结构关联在一起,以现实的劳动处境与形态的区分颠覆纯思辨的劳动形式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判定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定形式,从而彻底解开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的历史秘密。"资本主义永恒性"这块虚假的遮羞布一旦揭开,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不仅可能,而且重构人类劳动的形态作为解放的条件也将绽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人权理论发展史上形成的自然权利论、历史权利论、法定权利论、道德权利论等其他四种人权范式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来阐发人权思想的,因而可称之为人类解放论的人权理论范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实践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虚伪性、欺骗性,科学揭示了人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人权范式思想启示我们应以实践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人权发展问题,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人权梦想。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过宣传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活动,成为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凝聚了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征,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一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观念政治论,它在根本上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作为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虽然继承了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理想,但却以劳动政治论完成了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优先于实践传统的颠覆和超越,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的解放来追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开放有两个基本理论范型:一是文化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范型;二是文化哲学为社会进步建构主导文化范式。前者是经济领域的文化表现,从经济秩序向文化秩序转换;后者是文化领域的哲学表现,从文化秩序向属人秩序转换。文化表现与哲学表现的会通、经济秩序与文化秩序的联通、文化秩序向属人秩序的提升分别是文化经济与文化哲学的奠立、融合、创新层次,同时分别是拟意性范式、象意性范式、实意性范式的建构;三个层次和范式的依次递进与转换,说明人类具有无限创造的潜能与伟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不可中断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16.
关锋 《社会科学》2007,40(2):76-82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是实现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和途径。劳动解放包含自然层面的解放和社会层面的解放两方面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劳动成为自主活动。劳动解放既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民主方向极大改善,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固的基础。马克思建立在劳动全面解放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具有理想性和一定的终极性,但不能因此否认它对我国目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表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西方政治哲学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其他领域的界分。它由"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为理论目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为研究对象、"实现从政治道德建构论向政治形而上学批判转向"为研究范式和"哲学的现实化与无产阶级消灭自身的统一"为实现方式等所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不仅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原理的厘清和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阐发在人类面临共同危机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哲学逻辑的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结了,"后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成为西方左派理论的主体逻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共同体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而言的,从其内涵来说只有狭隘文化范畴的意义,但从外延来看包含了各种文化现象.历史的和传统的观点来看,以中韩日三国为主的东北亚应该说是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这个"文化圈"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破坏.这种局面恰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和潮流是背道而驰的,这就给东北亚各国提出了重构区域"文化圈"的新课题,对此我们称之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