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素民 《东南学术》2006,(5):104-109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2.
西方宗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外在礼仪向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与此相应地,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人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与之相关的非理性原则成为20世纪西方神学或宗教哲学的主导原则,"人学"研究进路成为20世纪宗教观理论思考的共同取向.上帝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彼此关联、彼此定义,上帝与宗教贯穿于世界与人生之中.以马丁·布伯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为代表的"人学"的宗教观本质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即个体性的失落和主体间的疏离,因而成为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对于宗教深刻反省之后的理性表达,并传达出人作为"超越的存在"是指向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对话"关系的"存在"--"人学"和宗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契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人和人道主义问题属于伦理学的范围。伦理学与认识论有别。认识论探索主体与客体,即人与自然或外界事物的关系,以追求二者相互符合为目的,而伦理学则要求主体作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价值判断。但是伦理学和认识论一样,都是哲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尽管内容不同,领域各异,彼此却应该紧密相接,连缀在一起。赫拉克利特早就对此有所理解。他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又说,“人人都有秉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古希腊罗马哲学》29  相似文献   

4.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道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的地方,就在于马克思人道主义做到了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的统一;对无产阶级关注与对人类关注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三个统一"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对于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人道主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一直热切关注着同时代人的生存处境。这种困境肇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却因自我的丧失而导致一个不完美的结局。真正的自我既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普遍的、抽象意义的类我,而是"个我"与"类我"的统一。爱是对人生存困境的解决,从为人为己的向度展现为爱人与爱己的统一。自爱是对自我的肯定,是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是自由与安全的并存。  相似文献   

7.
梅洛·庞蒂的哲学以含混著称,他对时代政治的反思也是如此.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一书中,他尽管并不完全赞成当时苏联的许多做法,但他还是以共产主义同情者的姿态为苏联的"恐怖"政策作辩护,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前景和共产主义实践的现实两个角度来表明其合理性,同时批判自由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虚伪.但他很快就不再作这样的辩护,而是越来越公开地批判当时苏联的许多政策,并且深究其哲学根源,最终否定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当然,对共产主义的批判姿态并没有使他完全倒向自由主义,他认同早期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主体与客体、人与物之间实现综合的尝试,这其实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含混读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者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走出唯我论立场的构想,其后在心理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得以进一步彰显.列维纳斯指出了他者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中的同一性命运,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了伦理优先的原则立场,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哲学的重要论题--主体性问题.借助干对他者问题的精致分析,列维纳斯将为他者的精神赋予人,建构了为他者负责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管丽萍 《学术探索》2005,3(1):91-95
"人道主义干预"的根据是人权的国际保护.人权的国际保护离不开两个条件其一,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其二,相关的主权国家同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进行合作.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滥用了人权的国际保护,将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对立起来,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国家主权,其实质不过是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大国利益的借口.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没有国际法的依据.但是,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预"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大行其道,确实暴露了现行国际法的局限性.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但是,主权概念在当代必须充实与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权观的逐步建立,预示着国家的逐渐成熟与兴盛.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将其解析为政治、道德的社会教化("礼")和关于个体人格完善的修养("仁")两个层面.孔子重视"为已之学",但他更强调"仁"与"礼"的统一,人格完善之修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是由"礼"来规定的.不应单纯地就"为已之学"的层面理解孔子的"意图"并确认孔子思想的意义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11.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人本"价值维度重释共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5,25(5):22-26
对于共产主义,以往普遍的解读是从预设一套特定制度开始,将共产主义解读为一个人间天堂般的理想社会,使共产主义成为与现世人的利益和幸福无关的事.我的解读是价值维度的,是根据人的发展这个共产主义的唯一目的,将共产主义解读为以富裕、和谐、自由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事业.这种价值维度的"人本式解读",不仅使共产主义成为亲近人、吸引人的主义,更重要的是还能使共产主义事业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论”提出的原因,“阶级论”推行与绝对化,导致我国灾难性的后果。文章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转折:它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它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提倡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到以全体人类活动为主体的转变。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了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物质极大丰富,并将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人是目的的时候,才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6.
论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天道与人道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吸取法家、道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主从(经权)式的“独尊儒术”模式,并给出了天道与人道依据:“一而不二”、阳主阴辅、德尊刑卑是其天道依据,人性质朴论与义利两有、独尊仁义的义利观是其人道依据。董仲舒对天道与人道依据充分完备的说理论证,为“独尊儒术”最终走上历史舞台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以"和"为本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 《社会科学》2001,3(9):36-39
在当今社会 ,所谓“人文精神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本体性的危机 ,即人文精神在何处生根的问题出现了危机。后人道主义者认为 ,传统人文主义所推崇的主体性 (Subjuctivity)“本身是一个没有深层结构或深层原因需要被解释的表面现象”① 。在后文化中 ,作为主体或本体的人被欲望和话语游戏所分解 ,一个从本体上被分解的人当然是不能自我认同的。要化解这种人文危机 ,走本质主义的老路似乎也行不通 ,因为“人”很难从不变的“实体”上被认定。传统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以人为本”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不争的前提 ,但人究竟是什么或…  相似文献   

18.
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管子为了实现齐国富强图霸的政治目标,主张"以人为本",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反映.管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减轻百姓负担,修政惠民,关注民生,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富强.他的"人本"治国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及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学衡派的教育观念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对道德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主张沟通东西方道德精髓,融会贯通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通识、通才教育,“博雅之士”即通识和通才之人,是学衡派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的生态视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传统人文视野的局限,人类将生态环境中其它的存在物拒于人文关怀的门外,而以利用自然物创造实用价值为基本目标。这种单向度的发展使生态状况日趋恶化,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人文精神在现今阶段的发展就是要开拓人文关怀的视野,确立共同体的意识,让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享受到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