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的使用保证了经济理论的内部逻辑性,也使经济学理论更加严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甚至将经济学的发展推向了高度繁荣.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一道概率论例题的解析,从理论角度说明了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解释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3.
投入产出经济学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真 《统计与决策》2004,(8):133-134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向人们昭示了经济学数学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已使得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领域越来越宽泛.但数学与经济学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为了使经济学在运用数学方法时不出现泛滥或纯粹数学形式的表达,就需要研究分析经济学与数学相互融合的机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所著<投入产出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化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几乎社会科学所有的领域和门类都程度不同地显示出一种重要的特征: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正朝着日益数学化方向演化。这种趋向在经济领域内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中开始引入越来越深奥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在经济学中引用数字方法和工具,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研究数学化趋势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真 《统计与决策》2006,(16):28-31
数学现在已经成了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利用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研究经济问题的领域在不断拓展,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十分明显.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和如何看待这种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分形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并为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分形理论在经济学中已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例如在金融分析及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然而,常常所忽视的是,区域经济梯度也存在某种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特征.事实上,运用分形理论评价区域经济梯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霞  魏作磊 《统计研究》2006,23(9):54-58
一、引言古典经济学至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忽视了空间因素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没有纳入空间因素的经济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中地区经济差别时有些力不从心。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计量从理论和实证方法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Krugman(1991)把空间观念引入了经济学,将0维分析变成2维分析。Paelinck(1974)对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假设不足进行修正,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思想。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一批学者如Cliff、Anselin、Fujita、Krugman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引入空间因素,运用空间自回…  相似文献   

8.
小波分析是一种将数据从时域转换到不同层次的频域的数学方法.它的很多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证经济学和金融学.本文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排除了上证指数中的大量噪声,成功地探测了其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9.
魏崇辉 《统计与决策》2004,(12):115-116
西方经济学研究经历了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综合政治经济学,到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的凯恩斯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演变.近代,随着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各种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和观点更是丛生.分析比较经济学学派的理论预设对于认识西方经济学思想,以期从中汲取合理成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分析的上证综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雷  任慧玉 《统计与决策》2006,(14):116-117
小波分析是一种将数据从时域转换到不同层次的频域的数学方法.它的许多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证经济学和金融学.本文利用小波分析中的多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分层预测的思想较准确地预测了上证综指日收盘指数.  相似文献   

11.
书评书讯     
当今,经济的定量化和数学的经济化同时给数学和经济这两门学科注入了生机。纯数学研究毕竟是一种专门研究,而不适合进行经济分析,传统的经济定性分析方法则已显得过于粗糙。事实上,在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数学方法的结合已经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使服务于社会经济的我国统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包括统计体制、传统统计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统计创新已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建立统计经济学的条件已经成熟。 统计经济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统计进行经济研究的经济学科。它是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原理和方法考察分析统计活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本刊刊发的色谱经济分析法的系列研究,分别对分配比、塔板理论进行了经济学置换。已引起了经济研究界的关注。作为对模板理论的补充和修正,《速率理论中分子扩散项的置换模拟与经济学思考》一文,对速率理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子扩散项进行了置换模拟与经济学思考。文章认为,分子扩散项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史学家和哲学家托马斯·萨缪尔·库恩提出的“库恩范式”,把科学发展过程概括为前科学(范式形成)→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范式转移)→新常规科学……并把范式理论从哲学范畴运用到经济学领域,提出了经济学中的范式和范式危机。文章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中国当代经济研究之中,提出了苏联经济范式的危机、西方经济范式对中国的借鉴作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成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经济学中的范式理论对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全力支持等命题。这样可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和重大的指导意义及其对国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3,90(12):7-6
一、引言家庭消费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凯恩斯以来 ,关于家庭消费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而目前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 (LC HIP)假说。虽然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假说综合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两方面的观点 ,使用了理性预期的工具和优化控制与动态规划等高深的数学方法 ,使得这一假说看上去十分精致和优美 ,也显得十分深奥 ,但是这一假说却并不符合实际。1 978年 ,霍尔在理性预期之下 ,导出了生命周期 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经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用微积分来研究经济学。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方法之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向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  相似文献   

17.
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的分析,同时结合管理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建设《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文章认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正统经济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存在性构建起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基于互惠性偏好的个体行为博弈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演化博弈环境下群体经济行为从自利型向互惠型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最终为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赵占明 《统计研究》2001,18(11):62-64
 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在国际国内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并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其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核算方法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和结构。国民经济核算中数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些(如投入产出法)甚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学科归属问题却一直没有形成定论,有的专家提出国民经济核算;隶属于国民经济统计学,有的则认为它是经济学的范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把国民经济核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原理——国民经济核算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国民经济核算学既不同于经济学和统计学,也不能混同于国民经济统计学,而是具有独特的对象、任务、方法和体系等科学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20.
将分析化学中成熟且应用广泛的色谱分析法引入到经济学中,利用其基本原理使得复杂经济现象分类的思维模式更系统更精确更完善是色谱经济分析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色谱分析法中塔板理论进行经济学置换和必要的理论假定,模拟了一个如何利用塔板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分类的范例,为后续研究作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