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环境因素的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环境因素,采用超效率模型,分析了我国1998~2007年间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显示上海、海南等7省能源效率处于有效前沿;全国以及中部、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总体趋势是不断提高,东部地区能源效率先上升后下降;省际之间的能源效率差距经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DEA-SBM模型,测算出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金融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Kernel密度估计法进一步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观测期内中国绿色金融效率经历了下降后回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绿色金融效率始终保持领先水平;由基尼系数分解结果可知,中国绿色金融效率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金融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多级分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明 《统计与决策》2016,(1):146-150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分别在共同前沿和区域前沿下测算2005~2012年中国各省市区的能源效率,分析技术缺口比率,并将能源无效率分解为技术水平差距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结果表明:东部区域各省市区在共同前沿和区域前沿下能源效率差异小,中西部各省市区在两种前沿下差异显著;西部地区技术缺口比率与全国潜在最优水平有扩大趋势;东部区域各省市区应通过提高管理能力提高能源效率,而中西部各省市区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中国各省、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否存在条件β收敛,文章加入了四个控制变量,分别是加入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劳动力平均实际GDP增长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个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三个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重点考虑促进各省、市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5.
准确把握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对拟定我国区域能源差异性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2004-2014年间我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展开空间自相关性以及集群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现象更为明显,省域能源效率空间集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脱离原先的集群,结合能源资源、经济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对不同省份能源效率聚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一统筹、二区别、三重点”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能源效率水平在我国空间分布的显著非均衡性引发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但是忽视了能源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对其区域分布的影响.同时也缺乏对城市地理单元的考察.文章运用中国1995~2006年210个主要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中国主要地级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城市能源效率水平空间相关性对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变化关系为研究基础,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参数局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来拟合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曲线,对曲线的拟合效果、单调性、凹凸性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依据实证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能源产出效率及边际收益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以全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拟合线作为参照标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东部地区曲线变化比较复杂.最后从脆弱性、非同步性和阶段变化性三方面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特征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能源消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背景下,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动态ZSG-SBM模型,在能源消耗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分配了各省份能源消费量,分析了调整前后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基于2030年中国省级GDP总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数据,应用加入了公平指数的ZSG-SBM模型,优化了2030年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配额。研究发现,在能源效率趋向前沿面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9个省份减少了能源消费配额,东部地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增加了配额,调整配额后,全国各省份能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强度显著下降;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景下,东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配额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能源消费指标配额增加,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恰恰相反,从而西部地区获得更多能源消费量指标配额,更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指标配额,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9.
遵循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阶段和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并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为三大地区,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索三大地区创新效率的差异,采用Kernel核密度考察创新效率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上升阶段,研发效率与转化效率明显不协调;(2)创新效率的总体差异呈持续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异远高于其他地区,东部与西部的地区间差异显著,地区间差异是引起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3)创新效率核密度存在右移趋势,波峰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右拖尾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创意指数的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中国区域创意指数的测度,揭示中国各省市区创意经济水平.创意指数是基于“3T”理论、15个细分指标,以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计算得出,是用来衡量地区间创意环境优劣、创意水平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创意指数得分较为平稳,总体创意水平发展缓慢.东西部创意水平差距明显,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是结构效应还是效率效应,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学者一直有争议。本文通过从产业、行业、地区三个角度对能源消费分解,对经济结构变化、区域结构变动、能源效率提高三个因素各自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一个可靠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和非期望产出,构建一种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超效率DEA能效评价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大部分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节能方面,各省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军  赵浩 《统计研究》2012,29(6):46-50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了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测算了中国1998~2007年各省区的技术效率,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中西部则相对较低,但所有地区技术效率水平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技术效率的核密度分析显示,我国技术效率主体呈"单峰"分布趋势,省区间技术效率差距没有明显扩大倾向。同时还发现,我国省区技术效率普遍恶化,且恶化的省区在不断增加。最后,针对分析结论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2—2012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投入导向的VRS-DEA模型,对中国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呈现U型特征,东部地区能效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规模效率上较差而西部地区缺乏技术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受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影响;第二产业占比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依赖煤炭,能源自给自足率越高,技术水平越低的地区往往具有更低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了Dagum基尼系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国1997-2013年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并且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演变态势,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几乎不明显,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演变态势.核密度估计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总体呈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17.
谷彬 《统计研究》2009,26(8):63-70
 本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经过普查修订的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其效率演进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1992年为分界点,其后产生区域差距问题,差距的拉开主要发生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鉴于服务业技术效率阶段性演进与区域差距的问题,本文分阶段、分地区对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全国31个省市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复种指教、劳均化肥施用量、灌溉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均播种面积、农业政策等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劳均农机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有较小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8年的省域数据,从资本投资视角出发,采用LMDI模型将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总效应分解为数字产业资本投资规模效应、效率效应和地区结构效应三个维度;采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的平衡性进行分析;采用条件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资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资本投资效率和地区结构是短板,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条件β收敛。促进区域数字产业三个维度的平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能够驱动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M模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采用SBM-DEA方法建立全要素能效测度新模型,分析比较了2003-2007年中国29个省份、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效率。实证结果表明:SBM方法的能效测度结果更能反映中国能源利用的真实水平;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节能形势严峻,各省份、三大地区之间能效差异显著,尚具备很大改进空间。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实现中国地区全要素能效的趋同将是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