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能利用率是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了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具有阶段性特征,其波动趋势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与行业和所有制相比,产能过剩问题更多出现在区域层面。可变投入要素价格主导了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对产能利用率呈现正向效应,政府干预对产能利用率呈现负向效应。政府干预会削弱市场调节对产能利用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和市场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均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各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受到区域、所有制、行业异质性的多重制约,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估计我国产能利用率以及理解其背后的演化机理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的前提。本文基于纵向产业结构的视角,剖析财政政策扩张对上下游部门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政府投资支出扩张对不同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化影响,在促使上游企业产品价格上升,导致该部门产能扩张的同时,抑制了下游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伴随着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下游产业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上游部门出现产能过剩,其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纵向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基于我国1998Q1~2014Q4的宏观季度数据,本文采用结构方法分别对上下游部门在样本期内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估计,从经验层面验证了纵向产业关联的显著性。反事实分析表明,财政政策与信贷因素是共同导致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逐步淘汰上游部门的过剩产能与着力激活下游部门的经济活力,两者双管齐下方为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标本兼治之道。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2010~2019年工业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数据包络法,探讨产能过剩对微观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研究发现:(1)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股东社会网络为企业带来信息、资源、声誉、治理等优势,对产能过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抑制作用。(2)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支配的现金流水平降低,从而增加企业的盈余管理。(3)在外部宏观政策优化时,企业的研发支出高或盈利能力低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或高管持股比例低时,股东社会网络更能发挥抑制作用,以减弱产能过剩对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存争议,其背后原因在于可靠产能利用率数据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实证研究缺乏。本文基于生产函数理论,进一步扩展成本函数法的产能测度框架,试图解决要素价格水平变化、成本函数形式单一以及内生性问题导致的测度偏差;同时,借鉴生产率分解框架对产能利用率变动来源进行分解。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需引起重视的结论主要有:(1)并非政府文件认定的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尚存在89个四位代码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这类典型过剩行业,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政府认定的过剩行业中只有国有企业存在明显过剩;(2)政府文件认定的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进入退出以及产能扩张行为均直接推动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增长,这与现有认识相悖,意味着政府长期在这类行业中推行的产能管制政策需要进一步审视。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过剩行业的相关事实,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尤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更加突出。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市场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影响,也与我国现实产业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等有关系。治理我国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既要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抑制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还要采用行政调控手段合理干预,各部门共同采取措施抑制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考察了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稳健结果支持了产能过剩引致海外直接投资扩张的基本结论。这主要是源于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突出体现着体制性产能过剩的特征。基于行业特征和所有制结构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经济制度的特殊性已成为影响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竞争性产能过剩是市场行为的理性选择,并不存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驱动力;而体制性产能过剩当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必然选择。围绕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即消除中国经济体制对于行业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艳  于立宏 《管理评论》2023,(2):156-170
环境规制效果受到规制工具种类选择和企业成本结构的影响。面对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考虑成本最小化,企业存在是否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开展何种绿色技术创新的权衡。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价格型规制与数量型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与机制,进而采用嵌套Logit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价格型规制工具更多地作用于污染末端治理,而数量型规制工具则倾向于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同时,环境规制工具的减排作用受到绿色技术进步程度的影响。(2)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选择具有异质性效应。价格型规制工具往往通过治污技术引进降低污染排放,而数量型规制与命令型规制则更有利于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3)价格型环境规制的区域差异最为明显,命令型规制工具仅存在影响程度上的区域异质性,并没有影响偏向的异质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区域异质性与规制工具异质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在污染治理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8.
现有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来解释产学研主体的个体网络现象,但已有经验证据并不稳定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试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来发现我国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存在空间模仿现象的证据,并利用新的网络特征——空间集聚结构修正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后考察网络嵌入对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1)关系联结规模和中介中心度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在部分集群内协同距离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呈"S"型曲线,在控制空间效应后仅在波纹状集聚结构的环渤海集群存在结构洞与协同创新的负向关联;(2)三大海洋装备集群的集群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模仿效应,在连续性知识空间内更多的表现为邻近效应,在间断性知识空间则表现为异质效应,说明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已初见成效;(3)集群内空间模仿效应强于集群间,说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4)整体上企业产权性质对网络结构特征没有显著影响,但具有高新技术资质和年轻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更容易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不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和非年轻企业更容易产生网络模仿现象。  相似文献   

9.
《管理世界》2021,37(1):76-87
本文采用2010~2015年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出口对创新的影响,我们将创新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部分:创新投入由研发部门支出和研发部门人员投入来衡量,而创新产出由新产品收入和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住了出口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检验出口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我们发现:(1)总体上来看,企业出口显著促进了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2)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出发,并不是每个行业出口都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在有些行业中出口对创新的提升是有限的;(3)出口对创新投入的提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逐步减弱,再逐步增强,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4)本文进一步采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作为稳健性检验,利用行业层面出口关税调整和政策时间变动构造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以出口关税下降形式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巩固了企业出口对创新驱动的因果促进效应。本文研究结果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大开放新举措,提供贸易深化与企业创新驱动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文贵  路军 《管理学报》2023,(6):876-886
以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分析监管信息公开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证监会派出机构公开的监管信息越多,其辖区内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越高;(2)前述影响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显著更大;(3)强化监管透明度进而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并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是监管信息公开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具体机制;同时,派出机构更多的监管信息公开显著改善了辖区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已有研究将发达国家高比例的企业专业化归因于其长期发展形成的强制度环境,那么,弱制度环境下的新兴国家如何推动企业采取专业化发展方式?现实中,中国一些地区(如深圳、广州)已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原因在哪?文章基于环境依赖视角探讨新兴国家的企业专业化问题,通过对深圳的三家专业化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旨在识别该地区影响企业采取专业化发展方式的情境框架,并分析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识别了支持型营商环境、高度市场化、敏捷供应链构成的企业战略选择情境框架。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内地庞大市场容量、近港区位优势和全价值链分工等外力作用,以及营商环境、市场环境、供应链之间相互作用内生关系影响,形成了螺旋演进式的情境正向优化模型。(2)外部情境会引致企业固化甚至暂时锁定在专业化战略上。支持型营商环境产生资源集聚效应,高度市场化引导行业分工出现,敏捷供应链形成专业化固化效应。研究解释了新兴国家为何会出现专业化比例提高现象,从情境构建角度拓展了企业战略选择的环境依赖理论,对新兴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选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台湾全家便利连锁店为研究对象,从信任和关系中止的联系出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影响加盟关系中止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加盟者的经济满足和非经济满足与其对加盟总部的信任程度正相关,非经济满足的影响更大.2.总部和加盟者之间的沟通程度与加盟者对加盟总部的信任程度正相关.3.加盟者与总部的非功能性冲突与其对加盟总部的信任程度负相关,功能性冲突与信任程度正相关,且非功能性冲突的影响大于功能性冲突.4.信任是影响加盟关系中止的前因变量,信任在非经济满足和非功能性冲突对关系中止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产业环境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管理学报》2012,9(9):1323-1329
基于动态计量模型,以我国汽车产业为对象,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2个方面实证研究了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结构、产业特征对汽车产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中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技术进步中的R&D投入和人力资本存量、市场结构中的产品销售利润率与环境技术创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长期均衡对产品创新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仅有污染限期治理和R&D投入的长期均衡对过程创新短期波动的影响显著。此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R&D投入、人力资本存量、产品销售利润率均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格兰杰原因,而污染限期治理是产品创新的格兰杰原因,过程创新是污染限期治理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1996-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状况,研究表明,该期间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差距在逐步减小,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β-收敛法对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15.
徐尚昆 《管理评论》2012,(6):124-132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索中国背景下的企业文化维度特征,构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情景的企业文化概念范畴,为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量表开发及模型建构奠定概念基础。我们通过设计一个开放式问卷调研的归纳性分析和一个典型文本的内容分析,探讨中国情境下企业文化的概念维度。从收集的定性数据中,一共得到中国企业文化的12个概念维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西方国家企业文化的概念范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进一步表明中国企业文化开展高水平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基于面板数据对此问题分区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在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使用中国30个省市区1997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卫生服务对不同区域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公共健康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公共健康关系呈现倒U型的特征;具体而言:东部区域,曲线已达到拐点,中部区域,当人均GDP为3311元时,曲线达到拐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呈正向关关系,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只在中部地区显著正相关;全国、东部和中部区域人均医生数与人口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未呈现这一特性;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人口死亡率在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威胁。因此,制定差别化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利于提升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治理机制间替代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董事会治理与其它治理机制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强化董事会治理与股权制衡度、监事会治理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会弱化董事会治理与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之间的替代效应;2.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3.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中国终极控制型公司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不确定的加剧,导致更多公司采取创业导向的战略,但是从公司创业导向到组织绩效,中间需要一定的转化路径与组织能力的支持.从理论上论证了组织的双元能力,即机会探索能力与机会开发能力在创业导向转化为组织绩效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并通过185份有效样本验证了中国背景下创业导向的独特维度组成,以及双元能力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改革环境的逐步宽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赢得社会声誉和获得商业利益,媒体有动力去监督公司中存在的治理问题。在本文所选取的96个研究样本中,60.42%存在公司治理问题的企业都在证监会正式介入调查前受到过媒体的质疑和负面报道,说明媒体并非事前"缄默无语"、事后"言辞铿锵",而是积极地扮演了资本市场监督者的角色;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虑,媒体会选择性质严重和涉及金额大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负面报道。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为媒体在转型经济国家发挥公司治理监督者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在法律制度和市场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影响媒体发挥监督作用的因素,依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何通过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安排延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2年-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国内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了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时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经济法律环境水平、股权集中度、股权竞争度、董事会独立性、专业委员会设置程度以及股东参与决策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好的制度环境与有效的公司治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包含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层次的制度竞争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次的公司治理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