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黄志雄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7,(4)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他追求光明,直面社会,探索人生,他的新诗创作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毁灭》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新诗史上的重要作品,文章就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诗歌创作的艺术创新作了概括评述。 相似文献
2.
姚家育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72-75
臧克家新诗的押韵,以叠韵和转韵居多,随韵和交韵次之,很少用抱韵。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一定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臧克家的新诗押韵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新诗发展观和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继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2)
沈从文是在中国的新诗坛由所谓“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进程中迈向新诗创作之路的。在“多方试验”、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支配下,形成了他“复杂多方”的新诗创作格局:他既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社会批判诗,也写下了一系列讴歌自然与生命、展现个人的性格与情愫、记载自己的心程路程甚或病程的诗。其中既有热情的呼喊,也有象征、隐喻、轻柔、平静的抒情。他的许多诗作可以跟他的散文、小说作品放在一起参照阅读 相似文献
4.
李海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2-125
现代诗人徐玉诺善于采用类如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无意识的直觉写作与非物化倾向的心理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乡土世界或自我意识被摧毁的忧虑,其文本也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而别具特色。他的一些梦幻之作,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主义深切关注与现代主义诗性追求纠结下为新诗文体与效用方面所做的尝试,也为我们呈现了公共修辞语境下诗人是如何曲折出了独有的私人修辞。 相似文献
5.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8-25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新诗的诞生及其过程勾勒出了一个总体轮廓.提出了新诗诞生分为准备阶段、尝试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的新论点,对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诗论家作了简要介绍与评析,为新诗诞生过程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7.
王珂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1):81-86
清末民初是政治极端动乱的时代,而不是有利于汉诗进行健康的文体革命的诗艺时代。正是非诗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新诗与古诗为敌和打破“无韵则非诗”的作诗规则的极端行为。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语境,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思潮严重影响了新诗革命。新诗革命不仅是一场文体革命,也是当时流行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诗革命具有强烈的非诗化特点,并非是一场纯粹的诗体革命,出现了对古代汉诗诗体的极端破坏和对新诗诗体建设的极端轻视,这严重影响了以后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接受象征主义纯诗论,没有沿着审美—超验的路线展开,而是沿着审美—体验的路线展开,接受瓦雷里的相关主张,并且结合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演绎和变异转化。从引进译介到理论阐发,再到新诗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呼应,现实契机和东方因子逐渐使西方“纯诗”不断中国化,最终剥离和泛化象征主义原义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熊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87-90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11.
涂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3)
诗是时代思潮和时代变化最敏锐的反映 ,在“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中国诗坛发生了最根本的变化。西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和主义 ,无一不对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形成猛烈的冲击 ,同时又对中国现代诗歌观念的建立起到直接的促成作用。其中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象征主义则是中国诗歌美学发生嬗变的催化剂之一 ,同时它对中国诗歌观念从一种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处于一种文化开放的势态 ,进行多元选择 ,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新文学史上 ,鲁迅是中国新诗的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尽管他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新诗并不多 ,而且过早的终止了实践 ,但他的新诗毕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客观的说 ,鲁迅的新诗的实验与开拓的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成果的积累。这也是本文考察鲁迅终止新诗创作这一问题的思想出发点。文章拟就 :关于鲁迅的新诗创作 ,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的鲁迅 ,从新文学史的角度看鲁迅的新诗 ,三个角度加以考察 ,尝试探讨鲁迅终止新诗创作的原因。仅就创作个体而言 ,我们很难简单的评价鲁迅的最终放弃新诗创作的选择 ,对于新诗坛乃至新文学发展的利弊得失。但需明确的是 ,鲁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 ,他是在对自己的个性气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在审视了自身的新诗作、新诗坛和整个新文学史之后作出的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熊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3)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172-174
"中国新诗"派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诗美理想,他们以独特的艺术理解去拥抱和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新的写作方法",构建和强化诗歌自身的审美品格,坚持"戏剧化"的创作原则和意象化的美学追求,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群. 相似文献
15.
上篇:中国新诗的现状与走向刘波:罗老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交流关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的话题。现在,有些人持有一种观点:现当代文学史上,诗歌的成就要比小说大。您对这一观点怎么看?而相对于小说家来说,诗人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之心,他们更纯粹一些。您认为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苏雪林的新诗批评在其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新诗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诗创作很不景气。周涛的《新诗十三问》对此作出了一种回答。本文对周涛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18.
许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
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诗语言探索的杰出代表.闻一多新诗语言的特征,首先是杂糅的词汇,既有日常白话长处,又有传统诗语的优点;其次是浓密的词藻,色彩斑斓的语言呈现出意象密集、浪漫抒情的情调;再次是复杂的句式,基本的追求就是主张散文句式进入诗歌,追求诗歌语言表达的明晰性和准确性;第四是诉说的调子,改变了传统诗歌吟唱式调子,呈现出现代诗格调和说话式节奏;闻一多新诗语言是初期新诗语言探索的重要成果和典范.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
针对目前对新诗主体论的怀疑,谢冕认为,古典的方式不可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新诗依然是而且始终是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的最适宜的方式。朱寿桐认为,汉语新诗的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它是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建设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谭五昌认为,新诗否定论本身有其逻辑错误。周晓风、程小诗认为,旧体诗的语言制约了诗歌表达而导致了言文分离,只有新诗才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李永东认为,新诗主体论本身是有限度的,应该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20.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汉乐府民歌《江南》具有诗意美和节奏美。这两者也应当是新诗的美感所在。新诗也要有诗意。或有诗情,或有画意,或诗情、画意都有。这情是真挚美好的情,这画是王维的"诗中有画"。如果能有节奏,那更好。这节奏是听不见的,它是诗情的节奏、画意的节奏,简称为诗意的节奏。它和格律诗一样,参差而和谐。不同的是,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人为的,一个是自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