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夕情人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七巧节,属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  相似文献   

2.
七夕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节源于“汉之游女”的神话 七夕,是我国女性在农历七月七日所过的传统节日。它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属于我国特有的重要节庆中的一个。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两星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至迟产生于西周时代。《诗·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然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织女星每天更动七次位置,却未织成布,牵牛星也只牵了一头牛(牛宿),而没有用牛来驾挽大车。从这首诗中,我们还看不出后来动人的牛郎织女神话的任何影子来。  相似文献   

3.
七夕的祭奠     
七夕的鹊桥纷洒下玫瑰就在那一夜我走在这条喧闹的街眼前浮现了当初的画面渐渐眼角烂醉的泪模糊了这一片景有生之年的一个蓝色夏天已经好多年却只走过许多天等不到八月的秋千只能延续一个宿命唤不回伊甸园天使之命是在每个午夜都讲的故事一千零一夜都停在这一页启窗且听窗前的那串紫色风铃弄心之弦的清脆之音是这一年许下的誓言曾经相信的永恒之情已不见不见有生之年走失人群之间我开始失去记忆遗弃的泪亦淌入街角流进下水道里在每条街道底层昏暗的管道里倾听牛郎织女相爱的真谛午夜钟响之后才发现所拥有的是自己左右手相牵的风景七月七日只…  相似文献   

4.
七夕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相似文献   

5.
不见巫山不见云,每逢七夕忆伊人,萍踪远去杳烟尘。耿耿银河星暗渡,茫茫沧海我逡巡,回头已是百年身。浣溪沙 七夕有感@周开岳~~  相似文献   

6.
正炎夏七月,有一个多情的节日自古以来备受中国人关注,那就是七夕。满天星斗,凉风习习,我与几位文友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也令我对"七"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知什么缘故,从古至今,中国人常把"七"和不吉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丧事要做七个"七",七"七"奠祭必须有"七哀";丈夫可以在七种情况下将妻子休弃称为"七弃"或"七出";古代法律将杀人罪归纳为"七杀";现代人在选车牌、电话号码和婚喜吉日时也常常对"7"避  相似文献   

7.
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和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影响到文学创作,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文学审美心态的七彩斑斓。  相似文献   

8.
赖晨 《山西老年》2013,(8):47-47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个古老、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到今天依然是那么美好、动人。在这一天我国各地至今保留着奇特而又充满情趣的风俗习惯。摸秋河南西南部流传摸秋的风俗,在七夕晚上,那些结婚后一直未孕的少妇想要孩子,就在七夕晚上,让几个未婚的年轻人到南瓜地里摘一个长形的南瓜,像抱婴儿一样抱回来,然后放在她的床上,据说,很快她就会有孩子了。  相似文献   

9.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0.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七夕诗歌,部分地展示了集市的热闹繁华与乞巧场面的隆重热烈。由于节日的特殊内涵以及鲜明的角色限定,文人的参与显得冷淡随意;加之宋代文人的疑古精神较强,学究气浓厚,宋代理学的影响渗透,宋人收敛的心性特点等因素,使得文人诗歌书写较多集中在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反思与批评,对乞巧行为的便宜附和与不屑一顾,以及借助七夕而抒发的其他情感,议论说理突出,幽默诙谐,游戏翻案十足。七夕民俗为宋诗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沦为诗歌反思批评的对象。宋代七夕民俗,狂热得真实;七夕诗歌,理智得稍显矫情。  相似文献   

13.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3,(8)
初秋夜空,晴朗如洗,繁星点点,构成一幅灿烂的巨大天幕。亮丽的银河,像一条洁白的飘带,隔河遥望的牛郎、织女星如同明眸含情脉脉。在人间,虽有一道银河般的人为藩篱,把大陆和台湾分  相似文献   

16.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林杰写的七夕风情诗《乞巧》。乞巧节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闽南、台湾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七夕独特的节俗却是有趣的保健习俗,而乞巧反不热闹。这是为何?《台湾风物志》载:“中原妇女有乞巧之习。但台湾不产棉,妇女少问红事,且此月恰为全年农事最忙时,故台湾人不重七夕。”但是,台湾民间却是传承了台胞重点祖居地的闽南地区的习俗,每年七夕尤重食疗保健。  相似文献   

19.
三首同为牛郎织女故事衍生出来的诗词作品都饱含着对人类爱情意义的探寻和思考:《迢迢牵牛星》表达了相逢相聚、相伴相守的基本现实需要;《鹊桥仙》则希望精神能够‘超越物质,强调的是相爱相知,心灵相通;而《月夜江堤》更为关注爱情道路上人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砥砺。文章通过对上述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七夕诗词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了文学创作中多元立意的现象,从而阐明了作家在创作时对主题进行能动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许国华 《社区》2023,(16):63-63
过了湿滬滬的梅雨季,一转眼,就迎来了“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很多人都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是说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魁星的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