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活动。教与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人际互动的过程。本文集中探讨了作为教学实体的学生集体中的人际交往现象,进而揭示其丰富的教育价值,目的在于对班级教学和班级集体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严正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1):54-57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促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分析研究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成因,能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克服交往心理障碍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也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4.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晓红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知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主要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5.
6.
陈一虹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45-47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要注意“五种意识”教育,即与老师交往的敬重意识;与同学交往的宽容意识;与父母交往的感恩意识;与社会交往的择善与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
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适应,了解学习处理成年人更为复杂的多重人际关系的技巧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课题之一。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较为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失控、家庭教育失当是其主要原因。大学教育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实施人际交往干预策略,以期根本扭转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8.
王铎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7-17
一、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班里的良好或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于其学习积极性具有增强或削弱的调节作用,因而会对其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即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通过学习态度而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人在班里人际关系很好,很受同学喜欢和接纳的学生,自然他的心情愉快,情绪振奋,因而也就能增强他的活动力量,强化他的学习积极性,必将提高其学习效率。反之,一个在班里人际关系不良,受到同学孤立或排斥的学生,其情绪自然低沉、抑郁苦闷,因而势必减弱其活动力量,弱化其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与中学生人际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4):114-1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调查表明 ,我国 2 0 - 40岁的上网用户占总数的 83.5 % ,中学阶段网民占 1 4% ,从上网目的来看 ,中学生热衷于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 ,占 48.8% ,以下依次为看电影等娱乐( 4 0 .5 % ) ,看新闻 ( 4 0 .2 % ) ,玩游戏 ( 39.2 % ) ,辅助学习 ( 38.6% ) ,收发电子邮件 ( 34.8% ) ,参加论坛讨论 ( 1 0 .4% ) ,其他 ( 1 1 .7% )。由此可见 ,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交际圈 ,中学生在网络上获得自由、快捷、廉价的交际服务 ,在交际时空、动机、态度、… 相似文献
10.
雪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侧重于主体自我修养的自主性道德规范,本质上是一个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现代意义的诚信,体现为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约束。道德诚信是主观的人格诚信;法律诚信是客观的制度诚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从属于经济意义上的信用。 相似文献
11.
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乔丰强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43-45,92
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本文认为要进一步推进诚信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还应重视做好在发挥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育人作用、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鲁利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8-60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更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根基。然而,目前道德规范失序和诚信缺失问题已由社会侵蚀到高校。本文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15-22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有三种解读向度:目的论;策略论;工具论。基于道德哲学的方法,诚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存在于由三维人文纬度构成的立体世界中: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三个世界中,本体世界是形上道德真理,生活世界则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世界。不过,生活世界仅是道德的作用对象,道德的作用方式决不是直接地参与和干预世俗生活,而是通过意义世界的建构,实现与生活世界的辩证互动,进而追求人的生活与人类文明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因而其作用点和作用方向是意义世界。"道"、"德"、"得",分别构成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的核心概念。"道——德——得"的价值生态,使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相贯通,由此构成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诚信的劝导,必须防止康德所担忧的"伪善"和道德的"源头性污染"。以"道"立"德",以诚养"诚",是劝导诚信之德的"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宋廷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71-73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的群体,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必须抓好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培养诚信道德情感、锻炼诚信道德意志、树立诚信道德信念、养成诚信道德习惯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诚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7-100
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乃当务之急。目前诚信文化建设遭遇传统文化引导乏力、外部失信文化强势蔓延、参与各方积极性冷热不均、精神文化向度薄弱等问题。从诚信理论文化研究、信用制度配套、提高大众主体意识和建立长效机制上寻求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 ,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当前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 ,失信行为盛行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障碍。因此 ,必须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进行社会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任云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24-26
当代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严重.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交流感情和得到实惠,寻求归属和实现自尊,交换物化或非物化的资源.这种轻人情重功利的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被剥夺感、挫折感加重等不良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倡导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建立和完善社会控制机制等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当前的社会现实强烈呼唤诚信美德的回归,坚持诚信美德是建立规范、文明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诚实、信用是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诚信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是解决诚信意识缺失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诚信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转型、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企业经营经验不足以及整个社会对企业不诚信的漠视容忍等原因所致。企业诚信的缺失,给我国造成了极大损失,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社会、国家和大众带来严重危害。中国要走出企业失信的泥沼,改变目前的局面,必须加强企业失信防范,强化失信的事前预防,提高企业失信成本,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企业诚信才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建立在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20.
程民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34-39
在经济、社会交往中恪守承诺,这样一个关于信用的定义无疑具有极强的张力,能够涵盖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解释所有人类个体在经济、社会交往中恪守承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信用的经济学内涵,即信守合约,诚实交易,摈弃机会主义行为,既与信用的一般定义相吻合,紧扣重诺守信这一信用的内在规定性;又符合经济信用的特点,着眼于诚信交易,信守合约,决不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损害经济交往中对方的利益。诚信、信任与信誉是同信用密切关联的概念,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