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科学和人文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指出了在高师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同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方面阐述了科学和人文相融在高师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是全面素质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知与智的结合点.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坚持人文与理工相通、科学与技术相融、教学与研究并重、知识与智慧同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是人全面发展 ,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则利 ,相离则弊。高等教育必须对自身的发展重新审视 ,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并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真、善、美相融相通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面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严重不协调,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绚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自然辩证法学科在这一领域既有学术责任,又有条件去提倡并通过学术研究进行交融和沟通工作,应自觉地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双赢和交融作为学科的学术责任与努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应是统一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教育相分离,或自觉不自觉地强调某一方面,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两种文化教育的整合与并举是时代发展的大趋的势,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文主义学者,自称其理想的世界是人文世界或太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必须自觉他是人,因而特别强调人和心的哲学;主张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重视宗教生活,要求将礼乐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对科学凌驾于人文之上,主张以人文涵盖科学;反对将政治经济置于人类生活的首要地位,强调文化生活的重要性;社会关系的基本范畴应是仁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我国高等学校主旋律的特色是培养中国的大学生,即能服务于中国而又能创新的高级人才。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于:它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本文还从个人的追求目的、工作基础、同外界关系、思维模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相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论人文素质教育与理工科学生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理工科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工科院校要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切实改进人文素质主课堂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推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通。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科学教育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教育是对“价值”的“善”的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功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并未忽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留下了大量应用空间.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体现其生产力价值.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体系(制),注重社会技术研究,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重组,搞好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文科学所要求的不仅是真 ,而且还有善和美 ,因此 ,真理不应当是赤裸裸的 ,应当穿上美丽的外衣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本 ,无一不是道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人文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定量化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特定模式的、大家用一个腔调来说的语言 ,因此 ,真理应当是有个性的 ,历史上那些经典的文本 ,无一不体现出创造者独特的概念、表述方式以及迥异于时代世俗的新异创见。真理是在人们“说”的过程中 ,才显露为真理的 ,有“说”才能够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才能诞生真理 ,因此 ,真理应当是谦虚的 ,与人为善的 ,是以尊重他人的自觉理解为前提的 ,而不是蛮横地去夺得别人的理解和强迫别人来接受。总之 ,真理就如同一位妙龄女子 ,美丽、独特、温柔、真诚 ,才会为大众所折服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从本源上和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通过教化使人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坚持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学术自由是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不受干涉和惩罚的自由,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既是一种价值信仰、精神理念,也体现和渗透于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中。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依据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其自身的力量。而之所以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又基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这一前提。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离不开相应的程序,公正的评价程序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在分析程序公正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含义,并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的价值。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的最低限度标准是:主体平等、实质参与、价值中立、程序理性、程序公开和程序自治。为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需要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职能,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道德自觉,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建设,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施流程,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价值承载历程大体可以描述为科学的价值缺位与回归的过程,即伴随着对宗教神圣价值的否定,科学走向成熟和理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祛魅”,“价值中立”、“是”与“应当”二分等观念占压倒性优势,科学技术演变为工具理性主义。这种情形受到了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的激烈批评。后现代主义在科学中引入文化和价值因素,科学与价值出现合流的倾向。尽管如此,致力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精髓是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动力是质量.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必须遵循创新第一的评价标准,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文章在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论与质量观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与质量的关系,并阐述了创新论和质量观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的内涵,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程序公正、评价监督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