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哲学的维度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具有三个联结点:一是需要的丰富和满足;二是“可能生活”的形成与展开;三是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内在相通,幸福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指向。而当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指向人生幸福时,它才越发具有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幸福与快乐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幸福与快乐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因而也就必然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说它常新,不仅是由于不同的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幸福与快乐的具体含义及其实现方式不同,而且幸福与快乐对人生、社会所具有的终极价值,在实际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中往往被遮蔽、遗忘或曲解.因此,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背景,探讨民生幸福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把幸福和物质生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结合起来。通过辨析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近的一些范畴,包括幸福与人的需要、幸福与快乐、幸福与财富、幸福与社会及其制度等的相互关系,认识到需要和欲望是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快乐是幸福的表征,财富是幸福的外在条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5.
在卢梭的伦理思想中,幸福观是一个被忽视的主题。卢梭认为幸福就在我们自身,它和知识无关,也与财富地位无关,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处境。人类最自由、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本性的生活,即自爱、怜悯和善的生活。只要按照人自身具有的这三种本性生活,就一定会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卢梭的幸福哲学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求人生幸福与人境和谐是人类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幸福在哪里"这样的人生困惑,究其原因,是由于三等学生的心理落差、苛严僵化的管理模式、单调乏味的娱乐生活所造成。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民办高校努力营建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传递人生幸福感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李梅 《兰州学刊》2012,(5):11-15
在密尔看来,功利主义幸福不涉及某些具体的个人快乐和实质性的道德品性,它探求的是一种对待个人与多数人利益(幸福)的态度和衡量决断的标准。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相较于个人利益(幸福)而言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幸福),惟有如此社会才会是和谐良善的,公民才能拥有良善幸福的生活。功利主义幸福观所提供的以整体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以往古希腊以来关于幸福践行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困扰和担忧可谓是做出了恰当的回答,在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边沁生活于社会学与哲学学科分离的时代,边沁的功利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利己行为的结果论;边沁不仅关注个人幸福,也强调社会幸福,并最终指向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往将边沁的功利主义误解为利己主义,从而无法理解功利主义幸福观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边沁理论中的一致性,边沁试图使人的利益取舍趋向社会普遍价值,并借由设想的自由社会和结构社会调解群体间利益,推动社会幸福的实现。边沁对人类可以获得幸福的坚信开启了当代社会学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家胜 《江汉论坛》2003,39(8):34-37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2.
幸福观念检思——试论一种合理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在一个追功逐利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幸福观俘获了人们的心灵,耽于物欲缺乏崇高,一个个成了只求享乐不懂情感的"专家"。幸福观危机成为现时代最深刻的价值危机,为此有必要吁求合理的幸福观。合理的幸福观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的内在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真正科学的、大众的幸福观,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为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大庆幸福城市建设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利益需求和理想信念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彭军林  兰俊才 《南方论刊》2023,(4):105-106+109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事关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错误思潮侵袭,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异化,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提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从四方面深化“奋斗幸福观主题教育”:共享幸福课堂,促进教学改革;构建幸福文化,建设幸福校园;培育奋斗精神,升华思想境界;丰富实践活动,打造幸福人生,有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国家大幸福的辩证关系,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收获幸福的能力,在民族复兴之梦的道路上勇担责任、幸福前行。  相似文献   

15.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6.
爱与知识的伦理底蕴——罗素的幸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宁 《兰州学刊》2008,(7):11-14
幸福观是罗素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善的生活包含爱和知识两大主题,这也是幸福的源泉。罗素的幸福观透射出深刻的伦理思想。他关心人类在现世的福祉,认为道德准则阻碍人类获得幸福而对其加以批判。他的“善”的伦理强调人欲望的满足.不同的“善”折射出不同的幸福观,但是,他最为推崇的是个人的“善”、个人价值以及个人幸福的实现。罗素的幸福观值得当今人们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消费主义幸福观进行了概括:不是把消费看作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个强要环节,而是将过度的物质消费视为人的身份、地位的表征,将物欲的满足视为人的价值的体现,将炫耀式的物质消费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消费主义幸福现混淆了"需要"与"欲望"、忽视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侵犯了他人的消费权益,是西方国家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在消费主义文化下,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保证幸福观的合理,追求幸福时行为要符合中道原则,物质幸福要与精神幸福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与以往西方哲学根本不同,它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我们认识幸福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人的幸福与劳动、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9.
幸福范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引导激励人们努力向它靠近 ,同时 ,它能够接近某种既成的幸福观念去生活和努力 ,并在这种努力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平衡。伦理意义上的平衡指社会整体及个体的一种协调状态 ,它与幸福一词的涵义有着极为相近的内容。西方先哲对幸福和平衡范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描绘。平衡和人的幸福的关系 ,究竟是人类幸福观的进一步提升 ,抑或是人类对以往幸福范畴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如何达到和获得平衡是我们现代人应予思考的一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哲学应当帮助人们认识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的问题,成为既密切关注人的外在物质世界又关注内在精神世界,面向、贴近、围绕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的学问。人为获得幸福而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应尽量将人的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相统一起来才能获得幸福。通过审美实践才能将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起来。审美超越了任何道德的或生物的利害关系,在审美实践中真与善、感性与理性、合规律与合目的性、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客观必然与主观目的、必然与自由相互渗透、交融,走向统一。我们应当从审美实践出发,探索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