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鲁是美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克丘亚族、阿伊马拉族和莫奇卡族等部落很早就散居于安第斯高原,他们先后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文明,特别是克丘亚族的印加人的文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宗教上,他们已从原始宗教过渡到多神教,对他们的宗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多神教发生和发展的理解,正如摩尔根所说:“美洲印第安人诸部落的历史及经验,或多或少地代表处于与代们相应状态的我们远祖的历史及经验.构成人类记录之一部分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制度、技术、发明以及实际上的经验,实具有超越印第安人种族本身界限的一种特殊的高超价值”.  相似文献   

2.
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当白令陆桥随着世界性的最后一次冰期消失,亚、美陆地通道中断以后,古代中国同美洲之间有无海上交通呢?如果有,最早又是在什么时候呢?近几十年来,由于美洲发现有关中国的文物日益增多,正逐步证明古代美洲并不是孤立的。于是,欧美学者随之提出了一个热烈争论的问题,叫作“亚洲人横跨太平洋之谜”,其中蕴涵着古代亚洲人有没有这种航海能力的问题。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就我国航海、特别是越人远航的起源,以及在商殷以前中国人航渡美洲的若干证据,作些一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原始蒙古人 ,是开辟美洲、创造美洲文化的蒙古利亚人。在 30 ,0 0 0~10 ,0 0 0年 ,他们第一次从蒙古高原东移 ,跨过白令陆块 ,推进到美洲大地 ;在 10 ,0 0 0~ 8,0 0 0年 ,第二次或第三次从蒙古高原南下 ,经过太平洋岛屿 ,到达美洲。印第安人与蒙古人属同一氏族血统 ,他们婴儿的臂部上有“蒙古斑” ,这是于属蒙古人的先天性青记。印第安人的社会形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 ,与蒙古高原诸民族有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4.
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向美洲的新航线后产生的新旧大陆交流中,食品交流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有的西方学者把对美洲食品的发现,称作“在发现新大陆中的发现”(Areiniegos,P.257),或“哥伦布最大的发现”,甚至把哥伦布比作“食品发现方面的牛顿”。(Sokolov,P,66—67) 一、新大陆食品的传播及其特点 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食品作物多达300多种,现将其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品种分类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萨满”词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外学者对“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 ,历来说法不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 ,对“萨满”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 ,可以认为“萨满”一词不是外来语 ,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 ;其义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 ,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6.
自从1493年意大利冒险家克利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发现美洲以后,欧洲各国的殖民主义者便纷纷涌向这块神话一般的“新大陆”。贪婪、残酷的侵略者们在美洲大陆野蛮地侵占和掠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财富和黄金。同时又灭绝人性地疯狂屠杀印第安居民。伴随着美洲种植园的开发和美洲金矿的采掘,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劳动力越来越感到缺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殖民主义者便从十六世纪初年开始使用掠夺、欺骗等种种手段把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大陆,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的开端。从此以后,这种血腥的罪恶活动一直持续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总结者,其思想有一个特别之处,即提出了所谓“人之独”的观念,从人物之别、人禽之异、天人之辨等方面凸显了人之于天地万物的特殊意义,进而在继承周敦颐“立人极”和庄子“相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诸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依人建极”而“相天造命”的“人之独”论。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有“独”之人,唯有人之为人之人才可以。这便是船山所说的君子。故君子必有其独,不可不慎。船山的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自古以来形成的天地以人为贵的观念高度继承总结后的系统发扬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人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早在西方殖民者侵入美洲之前,各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创造了相当高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但足,由于十七世纪殖民者的入侵,随之而来的是几百年的洗劫和屠杀,印第安人城市荡然,文化遭毁,人数和原来相比,大为  相似文献   

9.
周天柱 《社区》2012,(26):32-32
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才知道。当地古老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因对其顶礼膜拜,敬称其为“雷神之水”。仔细想想此话颇有道理:50多米高的瀑布群。飞流直下溅起的水珠、水汽足可达100多米,其声势之大、威力之猛,正如诗句所赞——“天上来水”“雪原崩落”……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则突显人的道德性的重要,这种分野表现在自由、个性解放及爱情等方面的特点。在构建人生理论的基础即自然人性论上,中西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现代人从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是西班牙对美洲进行大规模殖民征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西班牙人不仅对印第安人强制推行他们所谓的征服权和宗主权,粗暴地剥夺印第安人的生存权,而且还以法律的形式将他们攫取的这些权利固定下来,强制印第安人服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社会的法和国家一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统治者赖以稳定统治、保障自己权利的主要工具。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的立法当然也是如此。但是,它的有关美洲印第安人生存权的立法,却在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严酷现实面前异化成彻底剥夺印第安人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有言及“使人不倦”“使民不倦”的文字,以为是政治成功的赞语,但参考《史记》其他所谓“不倦”语例,发现“使人不倦”“使民不倦”具有激励社会能动性与创造力的意义。司马迁有关论述,体现了开明史学家对于行政史、社会史关系之观察的重要发现。相关论说为考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之动力的形成和持续的原由,提供了积极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1992年将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五百周年。 关于“发现美洲”问题,早就争议纷纭。几万年以前,印第安人已来到这个大陆。北欧人约于千年前也相继来到了冰岛、绿岛、纽芬兰等地,殖民航行往还。这些是确然无疑的事实。其它因海流风向,飘过重洋的个别单独船只来到美洲大陆,也是有可能的。如中国《搜神记》等书中说的东瀛仙岛等,并非完全无稽之谈,所以从东方带来一  相似文献   

14.
五、美洲与北极大家知道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如果我们说《山海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记载了中国人与美洲有来往并到过靠近北极的地区,那么一定会认为这是奇谈怪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山海经》里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前面谈的美洲负鼠就是证据之一,这种动物只生活在加拿大东部和吉普特海峡迤南到阿根廷一带,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另外,《第九卷·海外东经》:“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股黑,衣鱼食(鸟区)”.“玄股之国”即黑脚印第安人.(还谈到“黑齿国”,即黑齿印第安人,古代奥尔梅克人有染黑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商代众人,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商代社会性质和中国古史分期的重要问题,是中国古史研究中长期争论未决的一大难题。 大家知道,对晚近尚存的后进民族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成为打开离我们远去的古代社会的钥匙。摩尔根就是利用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组织,第一次充分阐明了古代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氏族组织,并得到恩格斯的一再肯定:“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是在“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的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神、理、气、韵、意、象、风、骨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在古代文论中,“气”几乎无处不在,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气”有关,都用“气”来表述,许多重要概念如神、韵、风、势等都要联系“气”才能解释。但“气”又是古代文论最复杂的概念,它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在很多情况下却又含义模糊、意旨源俄。因此,由之而形成的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既非常重要,又常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难题。但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气论、作家之气论、作品之…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八千年前,有一支迁徙大军越过冰封的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他们准备向美洲腹地挺进。这时候,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已经非常强大,印第安人不允许这支外来的大军南进,对他们围追堵截,见到就杀。这支迁徙大军无力跟印第安人抗衡,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不得不往北退却,一直退到北极圈内。当时正是寒冬,进入北极地区无异于走向死亡,印第安人以为这些残兵败将一定会被冻死,就不再追杀他们。可是万万料不到,这些人不但没有被冻死,还在北极落地生根,成了生活在地球最北部的民族,这就是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轻蔑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则  相似文献   

18.
周天柱 《社区》2013,(17):40-40
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才知道,当地古老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因对其顶礼膜拜,敬称其为“雷神之水”。仔细想想此话颇有道理:50多米高的瀑布群,飞流直下溅起的水珠、水汽足可达100多米,其声势之大、威力之猛,正如诗句所赞——“天上来水”“雪原崩落”……如追溯到上万年之前,此瀑布的巨大落差竟有100多米,那雷霆万钧的咆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是多年来中外史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些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棉’字上,有的说“显州之布”就是棉布,有的说“沃州之緜”是木棉。为了探明渤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历史真相,作出科学的结论,对“显州之布”、“沃州之緜”问题确有进一步考证和商榷的必要。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一、“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二、“沃州之緜”是緜而不是木棉。下面根据有关渤海的历史文献史料和客观环境条件,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