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城市土地资源研究:基于城市经营理念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经营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土地总量失控、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机制不尽合理、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认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遵循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管理城市土地的原则、坚持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原则、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并从完善土地管理立法和执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给出了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邵阳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闲置现象普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并针对以上问题,从保护耕地、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化各类用地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在今后的发展中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原本稀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土地利用的对策措施,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土地支持,已成为可持续利用土地的紧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 ,分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理论难题。优势区位的过分竞争、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相邻土地的利用冲突、土地制度的变革问题和土地利用的公平问题等 ,都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障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难题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定价、土地利用的最低安全标准和土地利用的代际公平规则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三条基本途径 :观念更新、市场规范和制度建设 ,并强调制度建设中维护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土地利用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人类对土地利用和改造的过程,既是一种自然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土地利用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土地利用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伦理学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生态、经济、社会的效益关系,以及教育引导和科学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榆林市土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并对该市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总结了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市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类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有限的土地利用,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忽略了空间生态环境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现探讨的主题就是构建一个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形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按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人地关系的协调始终是人地关系发展的核心。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是谋求人与地的和谐共生。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 ,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调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绵阳市土地资源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指出了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及调控问题,重点分析非理性旅游资源开发导致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极大变化,同时指出乡村地区大量农用地的非农化,不利于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决策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土地开发以其高强度和剧变性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而要慎重对待 ,尽可能把它置于人类理性的控制之下。土地经营是在特定用途下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相互配比的过程 ,其未来方向是对单位土地资源投入较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实施集约经营。土地整治是为了克服土地退化或土地固有缺陷而进行的治理和改造活动 ,其目标是着力解决影响当前土地利用持续性的重大问题。土地保护最能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精神实质 ,它看似柔弱 ,实则强硬 ,看似消极 ,实则积极 ,应该予以大力推崇。  相似文献   

12.
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耕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因子分析和可持续性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低于平均水平,耕地资源利用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而2005-2008年,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较好且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中有必要在农地使用制度、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农业产业经营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现行的农业经营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70年代初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理论纷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关键子概念是“可持续”,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可持续”内涵有不同理解。生态学家强调生态环境诸要素间的互补,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任何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为代价;主流经济学家强调资源间的替代性,认为只要不违反最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某些资源或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其它学者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争论主要发生在主流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争论焦点是生态和资源的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操作性的定义目前仍未建立,尚需学者们深入研究和完整把握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间的联系,突破此难题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的租金问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土地租赁作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其中两种方式,其租金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土地使用权租金制度,对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应当建立国有土地租赁制度,逐步减少国有土地有偿出让。  相似文献   

17.
法律手段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任何制度或措施实行都必须要以法律中的明确规定作为依据,必须以法律规定作为保障。而我国目前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如何完善这一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法律支持,并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通过对我国现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为解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和经济等诸主体要素的协同发展,需要稳定持续的资本投入与农业产出,而投入与产出的对象则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土地资源战略与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先决条件,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其根本,土地要素是各个发展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城乡土地置换利用城乡土地存在的差价,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引导下,为农村发展提供稀缺的资金,保障农民既不失去土地又提高生活水平,还促进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的改善,以及农业产业集约经营,为农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大势所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限制与合理扩张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发展的关键,土地增值收益公平补偿和合理共享是土地发展权分析视角的核心要义。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构建需体现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功能、以土地利益分配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功能以及以土地财产属性彰显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内涵。同时,应妥善应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中,须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适度突破限制,构建合理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以达成分配正义,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满意度,更应注重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以减轻政策风险,从而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