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方面体现出对经典人类学社会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继承和反思,另一方面,立足本土历史事实和思想基础,将近代以来有关"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理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成为当前举国共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思想基础。通过勾勒三十年来"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定位从结构论到过程论价值释放的总体趋势,指出在此理论定位背景下,相关学术研究应用移用多,对话反思少,整体显现出重当下轻历史的现状;而有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逻辑与机制等议题的深入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理论进行拓展、深化与提升的可能。从整合中华民族史的目标出发,基于多年来对于"过程论"的参悟和思考及对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吸纳和反思,主张为中华民族史的整合与建构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3.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特征.笔者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如何理解"多元"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民族研究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本文主要从费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工作梳理他的民族研究脉络。费先生在清华开始学习人类学专业,随后开展广西大瑶山调查,1938年留学归国后在云南继续开展农村调查,介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建国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工作,改革开放后遍访少数民族地区,思考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国民族史和今后的民族关系发展提出了一个宏观理论框架,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认可。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探索和心路演进,为我们今后的民族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徐杰舜的中华民族研究,以过程论为视角,从冲突与整合、文化基因、边疆与中央、草原与农业4个方面进行了有史有论的分析和论证,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有益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构论"的理论难题,并可从中一窥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天晓  彭丰文 《民族研究》2022,(2):36-47+139
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由中华民族整体史观、发展史观和多元一体辩证史观共同组成。它用“四个与共”“四个共同”精炼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途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和本土化特征,是新时代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成就、中国现代民族史学理论的新高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障和实践指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民族史研究必须以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思想指南,探索研究新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民族危机的加深,顾颉刚先生表达了包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内的一系列的民族观念,对当时的学术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期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上发表的有关民族的文章,并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之上对顾先生的民族观念进行提炼总结。顾先生的民族观可以概括为反对"中国本部"、"五族"、"十八省"等观点;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反对"五大民族"的说法;民族是由"团结的情绪"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8.
1939年2月,《益世报·边疆周刊》刊出顾颉刚的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一场关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界大讨论。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年轻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之间的文章论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焦点。结合相关人物的文集、信件、日记等材料,再回顾这场论辩,发现他们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异见反映了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设想,而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学者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识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来谈民族问题,但顾颉刚更关注趋同的一面,而费孝通更关注存异的一面。其时,受战争局势所迫,学术的讨论不得不受政治干预而平息。近五十年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改了自己年轻时的意见,而对顾颉刚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多有借鉴,这似乎可视作1939年那场论辩的一段余音。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分子有关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述和历史书写随着国家危亡局势的加重而不断深入。20世纪40年代初,李文实考入齐鲁大学,跟随顾颉刚在内地求学,深刻感受到“青海、西北、国家”互动中地方关系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西北民族历史地理及民俗语言的考证研究,撰写了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民族互动交融的相关文章,亦对吐谷浑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20世纪80年代,在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影响下,李文实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在《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认为支撑此思想的两个前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从而提升了西北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高度。李文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对处理当今西北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亦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1988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的Tanner讲演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华民族研究这一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明确提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概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特别是民族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中华民族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一般是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东突厥斯坦"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它既不是民族体概念,也不是民族学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突厥族和东突厥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未完全停止过.新疆的历史是由诸多民族和当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所谓"东突厥斯坦"理论,违背了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干部素质与民族地区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具有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对促进民族地区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谋求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根本利益中的核心作用.并据此提出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一种多元、多维和多层的综合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 ,随着观察者的立场、视角和背景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定义。本文仅根据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使用“民族”和“族群”的情况 ,从考察欧洲法律文书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入手 ,探讨“民族”的政治属性 ,并以此展示近几年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族群”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民族”的政治属性 ,将有助于我们消除在对待“民族”概念上的一些误解 ,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性认识 ,在实践上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层次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据一些中日历史资料记载,剥夺在日朝鲜人"日本国籍"的依据是<旧金山和约>.殖民统治时期,日本根据<日韩合并条约>剥夺了在日朝鲜人的朝鲜国籍并赋予其"日本国籍".二战结束后,根据"法务省民事局局长通报",从<旧金山和约>生效之日起又一次剥夺了在日朝鲜人的"日本国籍".因此,战后剥夺在日朝鲜人"日本国籍"的依据是"法务省民事局局长通报",并非<旧金山和约>.  相似文献   

15.
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年代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年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历史的论著之中。本文作者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指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了傣族文献的一些缅甸史籍中关于缅甸历史上的“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17.
"中华"一词出现在晋武帝时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以三重差序格局的文化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的文化实践。首先,基于"中华民族"的三重差序格局包括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包括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世界华人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三重差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重差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重差序的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差序格局的是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根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在形塑汉族青少年民族意识时的主要方式:表达中华民族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比较中国与外国来展示的;表达族群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突出少数族群与汉族群的"同"而淡化"异"来展示。总的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文中关于民族意识形塑集中在强调中华民族(中国)的一体性,重在激发爱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浅析"花儿会"对土族女性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在土族女性的社会化进程中 ,“花儿会”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1 培养未婚女性的成人意识 ;2 协调已婚女性的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