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西游记》主题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评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全书前后主题矛盾,或主题转化而不统一等说法。本文以为,若把《西游记》放在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中来认识,不难发现:《西游记》是部情理小说,情理之争贯穿着全书,猪八戒是弘扬人欲的凯歌,孙悟空是反理学的斗士,唐僧则反映理学的破产。《西游记》的主题是统一的,孙悟空的形象也是统一的。《西游记》是明中叶以后反理学思潮中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人物。因此,弄清孙悟空典型形象的寓意,对解开《西游记》创作原旨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会问:孙悟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位堂堂正正讨魔伐怪的英雄,还有什么寓意可言?其实不然,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两大疑案一直困扰着对孙悟空作出公正评价: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高度弘扬了主体意识,同时强调了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粒金子,就看校长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其价值儿时读《西游记》,是追求它的故事情节;后来做教师,我看《西游记》,是欣赏它的文学审美;而今天作为副校长,我又在读《西游记》,更多的是在研究他的用人之道。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七十二变,能  相似文献   

7.
张羽军 《新少年》2012,(5):16-17
新版《西游记》正在热播,著名武打演员吴樾塑造了全新形象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孙悟空幽默、现代。吴樾的出色演技受到广泛的赞誉。而在生活中,吴樾的成长是与母亲分不开的,正如吴樾说的,没有妈妈,就没有他这个"孙悟空"。1976年4月,我出生在河北张家口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从我懂事时起,就觉得  相似文献   

8.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以幻化的形式,充分揭露时政腐败,反对昏君统治,批判宗教,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和蔑视一切困难的斗争精神。从《西游记》故事与形象(特别是孙悟空形象)的演变过程,从吴承恩的出身、经历及主导思想的形成方面,从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现实特点上,都可以印证上述阅读《西游记》后得出的关于其思想蕴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引出了神魔小说一大系列,其成功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塑造了孙悟空这一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全书的栋梁,当然也是理解全书的关键,所以,要深刻全面理解《西游记》,必须正确地、多层面地对这一形象加以剖析。笔者拟就此从四个方面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写到两块顽石 ,《红楼梦》是从《西游记》的描写中演化出来的。曹雪芹把孙悟空的血液大量注入到贾宝玉血管里去。孙悟空和贾宝玉在强或弱之点上 ,基本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斗争 ,有似石头 ;他们又一齐归于佛 ,在宗教的牢宠下无能为力。吴承恩和曹雪芹都是石头的歌颂者 ,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被塑造 ,便是明证。二、《西游记》写到的人间国度及地方行政区域凡十余 ,大都是吴承恩凭空结撰的。似西梁女国、车迟国据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而扩大渲染的是少数。三、散见于明代其他小说、戏曲中片断的、不同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孙悟空故事主要有 :1 孙悟空有儿有女 ;2 孙悟空的金箍棒系得自南海龙王敖钦处 ,名“如意棍” ;3 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八万四千里。四、《西游记》以邵雍象数学宇宙发生论开头。  相似文献   

12.
对于《西游记》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该著主题是反映农民起义斗争,这种观点本身,就是误入农民起义的史学理论的泥沼所致;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级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观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与着重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形象地表现了修心正性、成圣作贤的心学理论。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到取得正果的猴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心中之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从花果山到灵山的故事情节,虽由西天取经的题旨决定,但也由作者的艺术匠心所致。作者可能汲取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桃花源记》、《水浒传》等前代文学作品的营养,从而成功地创造出花果山——孙悟空的自由家园这一理想境界。花果山是嫁接了多种文学因素而构成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孙悟空后来却离弃了花果山,走向了灵山,其人生追求的历程,生动地体现出儒释道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西游记》中,花果山和孙悟空的形象最富有中华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一个”,小可过份胶执。另外,《西游记》一书后半部份中,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终成正果。我们不可因为其思想意义上的消极的一面而否定了这一主要情节的客观存在。据此,我们认为《宋高僧传》中有一段记载也可作为孙悟空原型讨论的一条资料提  相似文献   

16.
一部《西游记》,包括两个故事,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这前后两个故事是由书中的中心人物孙悟空贯穿起来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最生动、最光辉,因此给读者的印象也最深刻、最活跃.《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就是由这两个故事和孙悟空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要剖析清楚这两个故事的实质和孙悟空形象的意义,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就昭然若揭了.(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文学史家和《西游记》的研究家们,往往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作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的反抗斗争,或者干脆说成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其实孙悟空闹天宫的原因是:一、他因向东海龙王强索兵器和披挂,搅乱了龙宫的安宁,龙王在上帝处告了他;二、他不愿意到头来还会死去,他要长生,不受冥王的管辖,因此打死了鬼使,强消了冥府中生死簿上他的名字,终于超越了自然规律的局限,获得了“绝对自由”.他的行为,搅乱了阴阳轮转,冥王在玉帝那儿告了他.因此玉帝派兵遣将捉拿他.他不服气,才反了的,并非是受压迫、受剥削、生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  相似文献   

17.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经过分析发现,汉译佛经中虽然有猴子形象,但有相当部分不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此外,汉译佛经不大可能是传播印度神猴哈努曼形象给中国人士的工具。孙悟空形象更接近于中国本土流传的猴故事。从明代藏书书目发现,有较多的是本土所流传的猴怪故事。  相似文献   

19.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富于变化的,作者在充分展示其才智和个性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形象的世俗性:奴性十足,才能平庸,名利熏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