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国以来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从总体上可划分为"艺术化"和"社会化"两种。"艺术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化"的批评价值观坚持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是一个多元价值系统,相应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无疑也是多元的。"文学化"批评和"泛文学化"批评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杨森茂的水彩画近作最近入选九○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并获得本次大展“金马奖”。杨森茂长于水彩水粉,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几年来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产物。他的水彩画既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流派绘画色彩的技法,又融入了东方人的感觉和气质。他的作  相似文献   

3.
《四川社科界》2006,(9):43-44
近来,看到北京不少街道上竖起了“人道就是力量”的招贴。“人道”这个词常见于学者们的论文,但把它同“力量”联系起来,却似乎具有特殊的内涵:它仿佛是一种声音在呼吁、号召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消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人道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已经成为重写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鸳鸯蝴蝶派”在电影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上海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等,而对于北京的代表人物张恨水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避免电影批评史狭隘地限定在“上海电影批评史”范畴内,有必要深入研究张恨水的电影批评。尽管张恨水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电影叙事模式和剪辑手法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较少涉及他的电影批评。通过对他的电影批评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张恨水并非电影的“门外汉”,而是在社会功能、艺术表现、技术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拥有深刻的见解。张恨水的电影批评是“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思维、视角和意识等方面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正好突显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元共生和丰富繁荣,表明中国电影并非单一受益于某一思想的影响;相反,它是在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相互平衡和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对张恨水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打破以上海为中心的传统电影史书写框架,重新解读“鸳鸯蝴蝶派”电影批评的文化价值,为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生态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袁媛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30-135,159
本研究基于英语和汉语语言学书评语料,调查了英汉书评中各种表达类言语行为的分布、频次及表达对象,对表达类言语行为在学术书评这一语类中的实施模式作了跨语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书评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大多为表扬和批评,但是表扬和批评在其实施频次和对象上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派的诗人兼诗评家唐湜执着于探索艺术之美,因此他走上了与当时文坛主流截然不同的幻美之途、批评之旅。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唐湜执着于艺术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严肃的社会现实,唐湜的批评实践便是"兼及现实关怀"的审美批评,这便丰富和拓展了其诗歌批评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社会情境及文化语境等“复合性思维”,现代“小说话”意图在以今释古的策略中重构“四大奇书”的时下意义。它以批评者的阅读刺激为先导,寻求“四大奇书”可被识别和构建的话语符号,重点探讨其“奇”趣的存在形态与经典的构建渠道,呈现出“主体间性”式的品评特性。作为现代人寻求精神释放可能的重要方式,现代“小说话”以“四大奇书”经典构建为契机的知识活动在关注批评对象特征与意义的同时,强调批评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彼时相关批评的导向引领。对此类批评现象的揭示能够探讨“小说话”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典范价值,亦可对现代文学批评、文化变革及世人群体状况的互动情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抓住学生个性特点,适度褒贬.只有抓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适度褒贬,才能因材施教,激励学生扬长避短、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真正做到人人知善而从,知恶而避.不然的话,就会使表扬、批评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其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产生消极的因素,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  相似文献   

9.
将“文化研究”(Cultura Lstudies)放在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范式的演进历程中来看,它作为经由意识形态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而实现的一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综合过程的结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处境相关,尤其与当下生存的困境相关。因此,具备总体性视野与一种正向的、综合的力量的“文化研究”带有了“存在论”与“人类学”的性质,这样也使得“文化研究”不仅具备“跨学科”的广度,同时具备探测人类存在的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原生文学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批评界视作"不入流的事物"而选择性忽略,难以进入理论研究视野。但这种"网生文学批评"作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间取向"却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批评,最能代表网民的主观好恶、审美趣味与价值倾向。它以技术赋权带动文学批评主体转换,以脱冕言说替代传统批评的严肃论述,以网络审判重塑在线批评价值标准,在颠覆中分享了批评话语权。这种"人民的"、大众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促进了草根批评与精英批评间的竞争互动,推动了小众性、个性化批评的兴起与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共生发展。网生文学批评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真我立场、间性对话与锐利表达,促使文学批评向形而下评说、重经验判断、审美体验优先的方向转变。重建网络时代的批评秩序,应引导网生"新民间批评"融入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断走向规范化、健康化。  相似文献   

11.
“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长期以来因其形式的独特性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体形式之历时性演变为论述视角,通过对“论”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演变规律的把握,试图揭示出“论”的纵向发展脉络“,论”之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间臧克家的诗歌选本批评,反映着这一时期诗人诗歌活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臧克家通过选本的序跋写作与选本删改等批评活动,鲜明地表达了他紧跟时代步伐的激进姿态;另一方面,透过这些诗歌选本批评的某些言说及其策略,显示出臧克家作为一个诗人真诚的一面.臧克家诗歌选本批评中的这种“说”与“被说”,折射出“十七年”诗歌批评的某种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李金富 《南方论刊》2003,(11):63-63,62
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既教书又育人.下面试就我体会最深的四个方面谈谈对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一、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一个"爱"字;教育也没有捷径,如果说有,这条捷径就是爱之路.爱是教育的惟一秘诀.  相似文献   

14.
“公天下”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的一条血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皆据于孔子大同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实践 ,可见“公天下”无疑是 2 0世纪的重要现象。但是 ,一个“公”字 ,含“公”“共”“平”诸意 ,其意既不同 ,其实践结果亦大相径庭。况且任何思想都是双刃剑 ,任何思想可以有开放性也可以有排他性。这些思想实行的结果就使 2 0世纪中国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观念、思想、视野和方法的女性主义 ,其之于世界、人类的意义有三 :对男女权力分配不均及女性沦为附庸、他者的不公正境遇进行批判 ,反抗性别歧视和贬抑 ,并对现行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清算、颠覆和解构 ;纠正由单一的男性视角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偏差 ,弥补父性原则下对女人及女人活动的排斥和疏漏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灌注到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 ,共同构筑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宏富与精彩 ;“双性人格”、“双性共体”成为男女两性新型人格和新型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6.
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存有四大误区 ,它们是 :偏狭拘谨的批评视野、理念在先的批评向度、二极对立的批评方式和机械呆板的批评文体 ,从而导致了批评的无力与苍白。作者认为 ,要走出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误区 ,必须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 ,将文学批评当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7.
“层累”理论是对上古记叙史学形成轨迹和发展规律的描述与揭示。当代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对上古 神话史学、宗教史学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理论。但它的意义不限于上古记叙史学的范围,还可用于整个历史学研究, 用于神话史学与宗教史学研究,甚至用于认识史学或意识形态史学的研究。此外,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这一理论的价值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被学界关注甚少的沈从文新诗批评,认为他的新诗批评是一种融合了东方古典的人物品藻和作品赏鉴的形态与方法,企图打破现代文学制度阈限,在诗艺阐释中寻求生命之美的大师批评;而与这种寻美的大师批评相对应的则是沈从文所持的"好诗"原则及其生成策略。在坚持本体视角的同时,沈从文又以开放性的问题意识观照新诗的发展历程,敞开了早期新诗的另类图景。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面世的<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文学批评佳作.它对当下文坛症候的尖锐抨击所显示的批判精神和理性品格,既是对"酷评"的反拨,更是对"谀评"的否定.文学批评的"表扬化"倾向是当下学术虚妄的突出表征之一.它制造出虚假的繁荣图景,最终将导致真正文学批评的死亡,阻碍文学的发展进步.因而,对它的根源进行探询和现象分析,是荡涤学术虚妄,挽救与重振文学批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