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相似文献   

2.
"驺虞"考辨     
<诗经·召南·驺虞>篇的"驺虞",历来争讼不一.通过对<诗经>研究的历史考察,参证文献资料,并对<山海经>的资料加以辨析,认为"驺虞"是兽名,后世视其神异,解作西方之神兽"白虎",对其崇拜,同时赋予了神话传说的内容,具有原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对《诗经.召南.驺虞》一诗的释读理解多有歧异,多数人认为该诗是对武艺高强的猎人的赞颂之辞。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从巫术思维和动植物意象的演化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古人观察植物物候与猪的发育、兴旺之关系的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4.
“彼茁者葭”“正义”匡谬“彼茁者葭”是《诗·召南·驺虞》中的一句诗。对该诗中“茁”字的解释,其“传”“笺”与“正义”并不一致,下面分别列出:传:“茁,出也;蓖,芦也。”笺云:“记芦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也。”正义曰:“言彼茁茁然而始生者,南草也。”对毛...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对于“三百篇”诗义的阐发从来就聚讼纷纭,直到今天,对于某些篇章的解释也仍然是莫衷一是。“若乃兴义深婉,不明诗人本所以作,而辄事探求,则穿凿之弊固将滋多于此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比兴》)自然,不少分歧是由封建诗教穿凿附会的说诗而造成的。例如《周南·关睢》明明是一首新婚的赞歌,《诗序》却说:“《关睢》,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召南·驺虞》明明是一首狩猎的赞歌,《诗序》却说:“《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  相似文献   

6.
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工艺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傣族佛幡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艺,并探讨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现代艺术品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每年立月十四到十六,北京西郊门头沟大山深处。的。庄户和千军台两卉拊匿纷纷从城里返回村庄,进行一年一度的幡会活动。幡会主要由二十余面幡、旗组成,中间配合着秧歌、大鼓、狮子等花会表演。整个仪式包括十四夜间的请神、十五、十六两天的走幡和十六夜间的送神等内容。村民们世代相传,从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是自明初,以道教为基础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的完整展现。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探讨古代东瓯国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是在侯百朋提出的瓯与岙的关系的看法之后,继续探讨"瓯"的原始意义来自浙、闽沿海的一种地貌,很可能是岙这种地貌,瓯即岙.二是以<逸周书>为主依据探讨古代瓯人与商周朝贡体系的关系.三是对东瓯王驺摇的姓氏进行探讨,认为驺摇为"州句"裔,驺即"州",以证明驺摇确为越国王室后裔,并考证驺摇之"摇"有君上的意思.四是探讨东瓯与徐的关系.五是从铜鼓、鸡骨卜两种风俗推测东瓯、西瓯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5):43-43
门笺,又被称为“挂门前儿“、“门吊子”、“吊千(钱)儿”,是我国传统年节门(窗)楣的吉祥装饰物。挂门笺源于古代的幡胜,从南宋开始,节日里人们把幡胜悬于门前,作为新年吉兆。自清朝开始,幡胜逐步演变为门笺,并沿用至今。从古至今,门笺始终演绎着“避灾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人们在贴门笺的同时,也载满了“迎春除旧、祈福驱邪”的美好意愿。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邹县的建置沿革在各类志书中多有记述,却存在县名是“邹”还是“驺”的争议,容易造成地名理解上的偏差,许多问题有待辨明。结合历史文献、音韵学与考古资料,运用文献比较法,爬梳邹县县名沿革脉络,得出其地为秦统一后置县,初名“驺”,到西晋时改称“邹”,并一直沿用至今,古籍中误将“驺”作“邹”是因未分清古今字差别的结论。对邹县县名沿革、县名用字进行考辨,可以加深对该地历史文化的认识,引发对地名沿革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古而有之的五行观念导致了以相胜为特征的五德终始说的产生,战国时代的齐人驺衍,是此种理论的集大成者。自战国至西汉前期,五德终始说一直是论证王朝正僭的主要理论工具。驺衍利用此理论,构建了一个从土德黄帝开始至火德周朝结束的,尚未完成一轮五行循环的帝德谱。意欲证明本朝统治天下合乎天道的秦始皇接受了驺衍的理论,他以本朝为水德,从而使驺衍版帝德谱完成了一轮五行循环。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也接纳了五德终始说,但德制前后有别。由高祖提出的汉为水德说获得了硕学张苍的论证,汉高祖—张苍版帝德谱意味着秦朝不在正统中。在文帝时代就已酝酿的德制变革,至武帝太初改制才获得了实现。武帝版帝德谱以汉为土德,恢复了秦朝的正统地位。这个帝德谱成为五行相胜框架下的最终定本,直到西汉末年新五德终始说产生后,才为新形式的帝德谱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汇合点     
<正> 去年夏天,我遇见了大约四年没见过面的小幡冬枝。那时,我到羽田机场去接从福冈乘飞机前来的一位朋友。客机到了,可是从飞机中出来走下舷梯的人们中间,不见那位朋友的影子,却意外地发现了小幡冬枝那胖胖的、穿着十分考究的连衣裙的小巧身姿。当她一走下地,头微微仰着,快步向候机室走去时,我就立刻认出这女人是小幡冬枝。那昂首挺胸,多少有点傲慢的目中无人的样子,那精力充沛的活泼的身姿,都是小幡冬枝特有的。那时我一心迎候我那位朋友,视线从她身上一扫便过去了。可是过了一会儿,等到我确信朋友没乘这架飞机前来时,我又到候机室重新探寻小幡冬枝去了。  相似文献   

13.
一、虎崇拜 在今天西南汉藏语系的民间传说中,大抵都有一个虎神。如川西平原的《鳖灵与开明兽》中的开明兽,土家族的《白虎神与琶莓》中的白虎神,普米族的《老虎娶妻》中的巴丁剌木(母虎神)。这里顺便指出的是,在西南关于虎的神话传说中,多以白虎为祥瑞之物(象《华阳国志·巴志》里的“白虎为害”的说法是少见的),这与典籍所载是一致的。如《瑞应图》佚文:“白虎,仁兽也。一条驺虞。”《金石索》载汉武氏石室祥瑞图中白虎,亦注云:“王者不暴虐,则白虎至,仁不害人。”至今,在西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中(如土家族、白族、怒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虞祭的问题,对它的次数、行礼地点、行礼的时间进行了分析;并特别指出,皇帝不参加虞祭,虞主和神主不是同一东西,从而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文中对庙制问题追根溯源,从《尚书》、《诗经》等典籍着手,详加考察,得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内贴年画,门框上贴对联,门上贴门画(门神画),门楣上贴门笺,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随风吹拂,翩翩飘舞,显得格外生气盎然;喜庆苦祥。门笺又叫“挂笺“、“吊笺“。最早的门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幡“,那时诸侯兴起,群雄割据,立幡为了组邦争霸,以示军威。在汉代,立幡以  相似文献   

16.
删尽抱怨,整个尘世,是不是清静得,会只剩下天籁?一颗宕动的心,所看到的世界,浮躁、喧嚣、云起、尘暗,是水里摁不下的葫芦,是风中止不住的轻幡。  相似文献   

17.
考证《红楼梦》作者的家世,袁枚的《随园诗话》曾经备受红学家的重视。胡适当年撰《红楼梦考证》,论定“著者”问题时所根据的“第一条”资料,就是《随园诗话》卷二中那段几乎所有红学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相似文献   

18.
虞集为元代文章大家,名列“儒林四杰”之首。在艺术方面,虞集散文具有平易澹泊、长于说理、不拘于法度而机用自熟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拥有     
此语出自《左传&#183;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  相似文献   

20.
当今学者几乎都把楚汉旌幡帛画视为“引魂升天”的工具和情节内容。本文依据史料和实物的考察,认为楚汉旌幡帛画的作用在于招魂入墓,与铭旌的作用一样起到“以死者为不可别己”的识别作用。帛画的内容,是墓主生前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体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帛画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和形式特点,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容忽视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