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新的“媒介文化”,建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思维方式,并且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普遍的受众.“媒介文化”语境中的媒体编辑首先必须构建全新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时必须重视实现编辑自身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勤苦耕耘的农人与辛勤育苗的园丁都十分珍重入时的春雨,认为“春雨贵如油”,对大地万物起着滋润的作用。伟大的人民诗人杜甫则更形象地赞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似乎懂得人事的“知时节”的“好雨”为人不知晓地“随风潜入夜”,静悄悄地滋润着万物,难怪为人们喜爱、珍重.而语文课对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形象和视觉消费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已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一种主流形式.一方面,各种视觉产品充斥、刺激着人们的视野,带给人们各种“震惊”般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各种视觉形象不断地异化主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权力感的文化因素.以当代的视觉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后现代文化中的视觉奇观理论分析《小世界》文本中的场面奇观和身体奇观,赋予文本以新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5.
朱爱华 《社区》2022,(3):36-37
“社工”与“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实践中人们时常会对这两种角色产生混淆。本文认为,只有把“社工”和“志愿者”两个概念放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演变历史的轨迹中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两者的区别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混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一词,是从外国引进我国来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藏书楼”、“藏书阁”,是历代封建帝王、富家豪门的私人藏书楼,是作为知识的宝库出现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图书馆的“第一代”.尽管,人类的文明,历史的发展,使藏书楼从诞生发展到今天的第三代图书馆、即作为知识喷泉的发源地.然而人们在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旧有的观念.如图书馆等同于藏书楼.谈不上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管理.因而,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现在的图书馆人员只要认得几个书名、借借还还.图书管理有何学问可言?!充其量是个“书皮子‘学问’”.  相似文献   

8.
萧红,这位呼兰河的女儿,用手中的笔描绘着那方黑土地的“原始,蛮荒,愚昧”,表达着对故土人民的爱与忧伤,痛苦与批判。她以灵魂的在场,真实地、历史地写出了黑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写出了黑土地上人们悲剧性的生存状态与麻木的生命意识。在她至情至性心血凝成的文字背后,渗透出无限爱意和柔情。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是近几十年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传进我国大地后,为我国经济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以特有的魅力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一股“公共关系热”方兴未艾.如同其他一些外来的“热门”东西一样,不少人将公共关系接受下来的时候,并不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要想使“公共关系”不致于昙花一现,并能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公共关系”到底属于什么范畴?这个问题事关公共关系的地位及其研究方法,应该先行探讨.笔者愿略陈管见,就教于行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近亲繁殖”曾经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类在饱尝“近亲繁殖”的苦果之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然而,我国社会就业领域目前却存在着一种与“近亲繁殖”相类似的现象,这就是“近亲就业”.其日趋严重的状况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同,至今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认识.所谓“近亲就业”,是指招工、招干、人员调配、人才流动不是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而是通过种种渠道(或是迫于某种关系),良莠不辨地将亲戚朋友安排到本部门、本单位,致使工作岗位上亲属集聚,这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就“近亲就业”的现状、成因、危害、对策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得到人们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龙”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联想.同一个词语,使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其内涵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完全相反.如“西风”在英国象征着温暖,“东风”则意味着寒冷,我国情况正好相反.“猫头鹰”在英语民族的国家里代表着智慧,而在我国却认为是不祥之物.在东方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繁荣;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象征着危险、可怕和凶狠.据《圣经》记载,“龙”还是罪恶的象征.因此,尽管英语中的“drag-on”和汉语中的“龙”在翻译中属对等词,但在东西方人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却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学院经过8年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担忧.虽然“传授汉语”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强,可是“传播文化”的使命却不尽如意.德国歌德学院历经70余载,以其稳步的发展和成熟运作而不断渗透和强化着文化传播的功效.我国孔子学院应该借鉴歌德学院的做法,从文化传播的立场、对象、内容等方面予以明确的定位,在实施“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之功能,为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是“天”、“君”的天下,它们是主宰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民”则是它们的附属品和奴役对象,因此毫无地位和权力可言.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王朝的兴衰、更替,世道的治乱,使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或多或少看出或重视了“民”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时隐时显地贯穿着一条“民本”主义的思想.长时间以来,人们总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健全的统治之术,是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思想,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因而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研究.诚然,这种思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其中却包涵着若干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个别思想家尽管是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但有时在个别问题上也可以闪现出重民思  相似文献   

14.
解放后,学术界围绕着“让步”政策问题,曾经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而当人们正在心平气和地磋商中,却被几个恶棍突然杀将进来。他们为了陷害我们的某些同志,竟凭借着他们的权势,蛮横无理地咬定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不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都“只能反攻倒算,血腥镇压,决不会有什么‘让步’”。并且宣判说,“让步”政策论是极端反动的,不许人们稍加申辩。但是未经几时,这些  相似文献   

15.
又是一年五一节。尽管时代的发展催得人们步履匆匆,但每年此时,忙碌的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些“革命的老黄牛”——劳模。然而,不管人们是否记得、想起,也不管人们的崇仰如何变化,他们,都始终不曾放慢自己的脚步。他们以自身的成长诠释着“成才”的内涵,而“与时俱进”又在他们那里体现得最为真切。  相似文献   

16.
创意话题自然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生活世界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艺术世界演绎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境界与人生道路。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文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文题自拟。写作点拨“创新”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项加分内容,应该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以上作文材料中指明了“声音”出现的三个立体空间,这样更利于考生广泛取材,来表现自然之声的神奇、人类之声的威壮、艺术之声的美妙。提示语还指出了“声音”对人们生活与思…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那时中国新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服务。多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方面,论证了无产阶级思想给“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后的文学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作出了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很少关注“多性伙伴”的问题。然而它已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潜隐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生活,让我们不由得既惊又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报改革与展望韩学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着素来平静的高等学府,人们用新的观念审视着高校的一切。去年上半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颁布了,最近,国家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纲要》和“211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20.
1迄今为止的一切教学论,一般来看都可以说是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的结合,是典型的教师传授的理论. “主体”循着“原则”,用着“方法”,将自身掌握的“内容”居高临下地塞给“客体”.“客体”心灵一片空白地“感知”、“理解”“巩固”并“运用”,照搬照抄地消化“主体”塞来的东西.“主体”塞得越多,“客体”消化得越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