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九八三年下半年,宁夏博物馆与固原博物馆在固原发掘了一座北周墓葬,出土许多珍贵历史文物,为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据出土的两合墓志获知,墓主为北周李贤及其夫人吴辉。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再次发现一座北周时期栗特人墓葬。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有围屏石榻或石椁的栗持人墓葬。出土围屏石榻一具刻图案精美,内容丰富。由墓志可知,墓主人名业,字元基,康居国王后裔,历任车骑大将军、大天主等职,卒于北周天和六年。墓志中的“康国”是汉魏隋唐时期昭武九姓胡国之一,都悉万斤,有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在栗特全境处于主导地位。志文中两次提到墓主任“大天主”之职,但史书中不见这一官职名称的记载。《北周书》中有“防主”、“副防尘”、“城主”、“军主”、“幢主”、“戍立”等官职。可以看出,“主”这类官职均为军旅的官职。志文中的“大天主”与此有何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及身份、墓葬建造的年代及结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4.
库伦一号辽墓是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6月在哲盟库伦旗发掘的一座辽代晚期壁画墓。这是一座贵族墓葬。该墓保存了大量精彩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规模宏伟,为历来辽墓出土壁画所罕见。从绘画风格上看,与唐宋的写实主义画风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辽代社会习俗和艺术传统技法的难得的珍贵资料。壁画根据不同内容分绘在墓门、天井和墓道的墙壁上。墓门两侧绘门神,彩凤、祥云等。天井两侧绘山水、竹林仙鹤、湖石牡丹,男仆女侍。在墓道两侧的巨幅壁面上则绘墓主人“出行”和“归来”图。出行图全长22米,描写墓主人出行前的场面。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乌盟凉城县崞县窑乡后德胜村附近的深山沟中,发现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墓中壁画内容繁富,色彩艳丽,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发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的墓葬都是极其秘密的,史称“秘葬”,是当今考古界苦苦寻觅的重要文物。这座秘葬墓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秘葬形式。特别是墓主人与家人在一起宴坎的“宴居图”壁画,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生活及其面貌特征和服饰。壁画所绘各种山水草木,神怪异兽以及野生动物,反映  相似文献   

6.
天象图,亦称天文图,是我国古代人们对天文的早期认识和描述。吐鲁番墓葬所见天象图主要出自高昌故城附近的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基地。其一出自十六国时期墓葬的壁画和纸画中,主要绘有日、月。如阿斯塔那13号墓所出“墓主人生活图”纸画(图一),上方两角分别绘出日、月,日内绘金乌,月内绘檐妹,日月之间有北斗星辰,哈拉和卓97、98号墓室壁画上方也绘有太阳和月亮①。图一墓主人生活困(64TAM13)其二见于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时期的墓葬中。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有大量的伏表女娲图(图二),图中均绘有日、月、星辰等天象。日中多绘三…  相似文献   

7.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隋唐时期西域乐舞逐渐吸收了中原乐舞元素,进而成为九部伎、十部伎等中原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靡一时。西域乐舞流变过程是一部商贸互通、政权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分析北周安伽墓,安阳、固原黄釉瓷扁壶等考古图像,可考察出其流变过程中具体形态的变化,对于梳理其发展脉络,认识乐舞形态之细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辽墓群中的五座墓葬进行发掘后,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木制家俱和特殊的葬制实属罕见。墓内保存有大面积的人物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有出行、散乐、茶道、蕃汉装束的侍吏和不同形象的彩绘天文图象等。宣化辽墓的发现,在辽代考古中是空前的,对辽代的考古和艺术研究是一次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高穴墓被确定为曹操墓,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像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博士张国安先生就认为:"西高穴大墓的墓室与曹操时代的墓葬风格也不相符。东汉晚期的墓葬都是带有回廊形式的,一般都是三室墓,而不是西高穴的两室墓。  相似文献   

11.
柿园汉墓墓葬壁画《四神云气图》画面中所塑造的"四神"形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比例协调。"四神"形象与画面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汉代人对生命的认识,表现出汉代人对升天成仙的渴望。《四神云气图》中龙是墓主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是引导升天的神鸟,怪兽是对死者复生的祝愿,白虎欲吞灵芝象征长生不老,如此这些构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写照。"四神"形象的作用,在此并不代表方位,而是祥瑞避邪、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1988年《考古学报》第2期刊载了淮阴博物馆的墓葬发掘报告《淮阴高庄战国墓》一文。该墓早期被盗,发掘前曾遭当地农民的破坏,发掘时又因种种因素,未能细加清理以及诸多善后事宜不尽人意,以至墓葬整理及材料的发表用了十年之久。但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是江苏北部考古上的重要收获之一。它对于商周乃至春秋战国之际,以苏北、皖东北和山东南部这一带为活动中心的徐夷、淮夷及春秋以降楚、吴、越在此间争霸的历史,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史料。该墓的国别已有越人说,楚人说,墓葬年代亦根据越人、楚人在江淮活动的时间分别  相似文献   

13.
东汉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在丧葬礼俗上,为适应几代人合葬的崖墓、穹窿顶墓、前室横列墓及其大家族墓地相继流行。陶质楼阁、田地、仓、灶、井、家畜、家禽模型与侍俑、乐舞俑、农夫俑以及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所见的手工作坊、牛耕、放牧、桑园、池塘、盐场等表现官僚地主封建庄园经济特点的新葬俗,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代表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束缚人民思想的四大绳索,在墓葬中亦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是鲜卑族宇文氏掌权的两个封建王朝,都城在长安。秦汉时,华夏文化在这里蓓蕾初开、绚丽多姿;隋唐时,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恢宏博大、灿烂辉煌。在秦汉与隋唐之间,西魏北周时期的长安文化似乎显得过于黯淡了,至今尚无专文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该时期的长安文化略加探讨,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疆北部的大草原上,有一些战国时期的石人石棺墓葬,其中包括单墓制墓葬,或者两个以上、用围墙围起来的坟院制墓葬。但是无论单墓制、或者坟院制墓葬的石棺墓前多有面向东的石人、或者条石。这些石人石棺墓葬,当是我国古代新疆地区塞种人的遗存。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中所说的"独眼人",就是塞种人的一支。这些石棺墓前的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墓前石像生。汉代以后,墓前立石像生的风俗传入内地,成为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敦煌发现了一些西晋墓画.敦煌早期壁画的部分内容与敦煌墓画中的部分内容很相近;西晋墓画的一些内容直接进入了敦煌壁画;两者的联系还说明莫高窟当时所具有的中原风格,不但是传自中原的南北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传自西域、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与敦煌本地的汉晋艺术融合的产物.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艺术上两者都是近亲,敦煌西晋墓画是敦煌壁画的另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17.
索德浩 《天府新论》2024,(3):封二-封三
1980年3月,四川省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公社第三生产队修整晒坝时,意外地在其东北方向发现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新都马家木椁墓是成都平原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高等级蜀墓,年代约为战国中期。该墓随葬品以铜器为大宗,种类丰富、组合方式严密,浓缩了战国时期蜀地上层的丧葬礼仪、制度。墓葬的内核是蜀文化,同时吸收了大量楚文化因素,充分表现了蜀国上层源蜀慕楚的文化特点,是探讨战国时期蜀国礼仪制度及蜀、楚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墓葬。  相似文献   

18.
殷墟M94墓主人从墓中铜器铭文看属于贞人家族成员,墓葬形制表明其为贵族,但随葬品规格和墓室规模显示墓主人地位下降,这与其家族势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东汉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阶层的埋葬制度,而且便于更全面认识汉代丧葬等级制度.通过对考古发掘并已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的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从墓葬的地面建制、墓葬形制、随葬品、玉衣制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丹 《殷都学刊》2023,(3):55-67
本文通过对殷墟孝民屯遗址645座商代墓葬中使用席子现象的梳理统计,以量化的形式证明了席子在晚商墓葬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及该遗址墓葬中席子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受时代与墓主人性别、年龄、等级的影响。文章对孝民屯墓地各墓中不同位置使用席子的痕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各类痕迹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推测,形成了对我国早期葬具发展史中,席子这类遗存应曾起着重要作用的有益结论。同时对商代晚期殷人的居住生活状态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还原与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