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逐渐形成了多种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不谋而合。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三维角度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探索出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包括万物有灵的认识观、普遍约束的宗教观、适应环境的和谐观、适度开发的发展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生态观念来源于民间口传文学、宗教信仰、禁忌习俗、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生产劳动等形式.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俊 《回族研究》2006,(1):38-44
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同时,构建全球伦理也是伊斯兰文明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伊斯兰文明丰富的伦理思想为今天的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展平等的文明对话,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体制的建设;重构现代信息伦理教育体系;营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精神境界塑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生态伦理观略作归纳,并指出其生态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方面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意义,即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在东盟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下,探讨京族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是否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其教育观念与就业观念的转变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京族人的教育观念呈现世俗化和功利化、高教育期望和低教育行为等特点;在就业观念上表现出希望发展京族民族文化产业、以及就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传统体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背负着对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独特思考,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生态智慧的结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发展。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解读体育生态伦理,实际上从新的视角挖掘传统体育现代功能的深层,是对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承的补充。它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自身体育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做出科学选择,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和中西服饰文化不同的是:伊斯兰服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义这一最根本的价值观作为统摄服饰的文化、历史、时代、心理、审美各要素的最高主导思想。因此,这种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它必然突出服饰的伦理观念,而服饰的艺术必须以服从这种伦理观念为前提。中西服饰文化则将服饰艺术视为服饰设计的首要原则,前者重装饰效果,后者重人体艺术,伦理观念对服饰设计的调节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摈弃。  相似文献   

9.
低碳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核心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一方面,低碳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低碳文化的发展目标;就目前而言,我国加强低碳文化建设主要面临着观念、体制、人才三大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低碳文化发展观,大力加强低碳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礼仪伦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修身、行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是各民族共情、共享、共生的隐喻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视阈下实现礼仪伦理的现代价值再创造,通过理论逻辑中蕴含的文明共同与“古今通理”、社会交往与“形神统一”、民族互嵌与“美好生活”,并以“礼”为核心在历史逻辑表达中构建了各民族在生活礼仪上的“互联共同体”、人生礼仪上的“纺绳共同体”和生产礼仪上的“命运共同体”,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交织叙议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中的礼仪伦理理念、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礼仪伦理维度、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礼仪伦理实践以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礼仪伦理价值,呈现出礼仪伦理价值效能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家庭内人际关系、家庭角色模式及亲属网络构成的社会资源三个视角,对甘肃穆斯林家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甘肃穆斯林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在以个体农业经济或畜牧业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自足自给农牧经济,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汉文化的文化整合体制约与影响下形成的。体现了以伊斯兰伦理观念与“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小农经济和父权家庭相适应的“主从型”和谐共生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大传统视角考察文明发生期的核心物质与核心价值相互作用情况,找到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参照韦伯的历史因果诠释模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一套诠释华夏文明所以然的理论模型,深度解说"神话——物质——信仰——观念——行为——事件——历史"之间的因果链。玉石神话大传统向文字教化小传统转化的标志是伦理化,突出表现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教义中,用四重证据法说明"君子温润如玉"的取象原型为昆仑山和田玉,揭示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四千年,及其造就的多民族互惠生存理想"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要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开放和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使我国民族教育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要努力办好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高等学校,加快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学位授权的建设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与自信在社会观念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价值包括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应对国际文化竞争的核心理念和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观念前提。文化自觉与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体现在属性、目标、功能和资源等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拓展是指育人观念、内容观念、角色观念;而用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则包括借鉴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心理动因、族群意识和阶层认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布依摩经《母祝文》是一部广泛流传于贵州望谟布依族民间的一部少数民族经文,是布依族超度母亲亡灵专用的经典。经文主要记叙了女子从成长到生儿育女的经历与一生的功德,内容涉及女子各个阶段的社会生活,所处的历史文化、思想信仰、风俗教化、伦理道德等背景,生动而详实的展现了布依族女性的个体生命史,同时也反映了布依族民间的伦理观念,如父母之慈、子女之孝、与同胞之亲、与睦邻之近以及女性伦理等观念。  相似文献   

16.
舒瑜 《民族学刊》2021,12(12):89-98, 133
以“灵”作为理解山之存在价值的关键,僧侣、乡民和士人有关“灵”的观念与实践共同构筑鸡足“灵”山的多个面向。“灵”的不同观念来自不同的宇宙观传统,这些不同的传统在鸡足山交错互动,既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关联,又可以看到文明内部大小传统在纵向上的互动转化。文明的共生是通过在差异中建立联系、在冲突中寻求对话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扫盲教育作为新时期全面提升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民族地区贫困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扫盲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观念落后、急功近利、师资素质不高、扫盲基础不牢等问题;结合新时期人口较少民族扫盲教育的战略要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扎实推进,使之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状态,也就是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达到的程度。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人的思想、情操、理想、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果实,也是经济伦理与社会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资本,它的投入,能促使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实现理性化运作,牵引着人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