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评波普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诘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波普针对历史观领域存在的机械决定论倾向,提出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虽然有某些积极意义,但从理论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完全否定了社会规律的存在和预测社会历史的可能性,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之中。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超越了机械决定论和非历史决定论,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决定论,即规律决定论和选择决定论。  相似文献   

2.
文兵 《学术探索》2003,2(6):13-15
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 ,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批评的立足点就是认为历史不可预测。本文认为 ,波普尔实际上未能正确理解历史中的必然与偶然、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是与他的证伪主义原则的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性问题、历史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形态的演化图式及其能否超越等问题的讨论,历史决定论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一抽象的哲学问题又因苏联和东欧的政局变化而成为当代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垄断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弹冠相庆,纷纷著书立说,宣告共产主义的“大失败”,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历史决定论的破产,这些指责比波普早就提出过的那些论点在理论上没有丝毫的进展。因此,要论述历史决定论,特别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就必须回答波普对它…  相似文献   

4.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不但在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领域有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问题上也有独到的看法。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把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理论界引起了轰动。本文试图从《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入手,分析波普尔批判马克思的方法、目的,并论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卡尔·雷曼德·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1902— ),不仅以其科学哲学风靡西方哲学界,而且以“反历史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和一整套政治伦理学说而闻名。他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从相当广阔的角度,集中批判了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贫困》一书的献辞赫然是:献给那些在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铁蹄下牺牲的人们。波普批评历史规律,是以“科学”的名义提出的,对此,不应也不容轻视,本文试予辨析一二。  相似文献   

6.
持人人创造历史观点的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是这样进行推理的,即:人们创造历史必然先具备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这些物质条件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把物质条件创造者和历史创造者完全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而,由此推导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种历史非决定论的诘难,人们在捍卫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时,实际上又使原本不贫困的马克思历史决定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决定论的贫困”,即在辩护中,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被抽离了具体的生成过程、历史的丰富性和本体论承蕴而沦落为充满谱系风险、抽象思辨和现象学直观的贫困.  相似文献   

8.
在诠释者们认定马克思是新的思想“开启者”时,总是夸大其对于西方思想传统的“断裂”,此种学术路径以马克思来审视其“前史”与“后史”,这就成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格义”方案。S.H.里格比以“反向格义”的方案,将马克思哲学研究植入人们并不熟悉的“芬格兰思想”中,通过“四个阶段理论”与对历史主体“人的能动性”、“历史进步观”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生产力决定论”并非独创,并展示马克思理论创造有着深厚的“思想史背景”,从而使我们摆脱“唯生产力论”的机械理解,更好地把握历史辩证法的“主客体向度”。作为“反向格义”的思想史研究路径,急切地需要突破“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主旨和扩展其研究路径以及在规避“学术限度”中提升“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分析方法。这样 ,所谓“历史现象学”就难免在内容上以经济学遮蔽哲学 ,在名称上又以哲学遮蔽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马克思的诗歌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未能给予其应有的思想史价值和意义,但实际上,诗歌应该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关键。以诗歌为关键词、以"出自思的必然性"的诗歌研究为中心重构马克思思想研究,就是以"现代性"为历史语境,以"现代性批判"为总问题,对基于"现代性体验"的马克思的诗歌进行哲学价值的研究、思想意义的判断、形而上学的考察,藉以阐发诗歌对于马克思思想生成的始源性意义,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揭示诗意精神和审美维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之间的含蕴与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2):187-192
依照康德先验哲学方法论的划分,历史目的论可以被区分为建构性与范导性两类。由此黑格尔持有一种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即预设某个客观实在的历史目的并由之出发,依照辩证法的结构纯粹逻辑地建构出现实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目的论必然会走向历史决定论,在其中人的自由行动必然无法被设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将建构性的历史目的论模式带入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使其也陷入了历史决定论的困境。而以康德范导性的历史目的论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则可以使得马克思避免历史决定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综合解读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克罗茨纳赫笔记》等著作的同时,对马克思1843年间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一种全新的描述人为:费尔巴哈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只是在自然领域才是唯物主义的;实际上,马克思只是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主宾倒置批判方法从自然领域移植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并自觉遵循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自己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才在《法哲学批判》的第二部分里自主地得出了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新状态”文学的提倡者对这一定义缺乏清晰的定义和阐释,所以,我只能在通读了有关“新状态”文学的文章后将之粗略地总结如下:“新状态”首先指作家对自身的一种位置意识,亦即从高高在上的启蒙者|代言人的地位降为社会生活的普通参与者,不再具有代表真、善、美讲话的先天特权,并且由于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从总体上退到边缘状态;其次指作家在这个位置上的新的写作策略,即从伟大叙事|讲述寓言|洞察本质的俯视姿态转向平视生活的个体观点,仅仅描写和讲述自己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由这生存姿态所折射出的生活。 经过这样一番归纳后,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新状态”文学的提倡者承认与否,这一提法属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却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简要的审视。后现代主义是始于本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化运动,体现在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大众传播媒介等领域。它并不是一种公认的主流文化,在其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争论,但它在以下方面却是达成共识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指一种力图超越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其  相似文献   

14.
(一)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都有一些人抓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历、气质、学术道路和学术分工上的一些不同,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神话。他们特别责难恩格斯“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用经济决定论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用自然辩证法代替马克思的主体——客体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钱学平在《求索))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科学的实践概念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改造。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先使用,但在哲学史上,把实践看成是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下的人类的客观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则是马克思的创造。首先,科学的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系统结构的总体性范畴。全部历史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它们…  相似文献   

16.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法兰西学术界,一位富于挑战性的学者迅速崛起,他就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被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路易·阿尔杜塞。阿尔杜塞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他立志要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势不两立”。为此,他既吸收了结构主义者莱维·斯特劳斯、福科和拉康的思想也汲取了科学史学家加斯东·巴歇拉尔的观点,甚至还借用了雅克·马丁的术语,写下了轰动一时的《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等著作。在他广泛的研究中,关于如何把握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的探讨,是最令人瞩目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在现代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研究上,人们更注意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遗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这组笔谈集中反映了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通过《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欧洲历史研究,初步开始自己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过程。深入追问了青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颠倒主谓关系里的市民社会的含义,也梳理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复杂思想关系,为进入马克思下一步的经济学研究理清了思想史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在波普尔看来,历史决定论者们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是典型的非科学的,将此方法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常常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波普尔在对整体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改造工程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对的渐进式的改造方式,并进一步阐明了他对何为真正的科学方法的独创性见地。  相似文献   

19.
波普尔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起作用的不是水桶说所强调的知觉,而是,“观察“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观察的前提是问题、假设。正是假设充当了我们的向导,我们今天的科学是建立在昨天的科学之上的,是昨天的科学─—探照灯起作用的结果。科学探照灯说的主体性思想表现在:它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建构作用;试图说明主体认识结构的重构问题。科学探照灯说的主体性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王文臣 《东岳论丛》2020,(11):175-182
黑格尔曾定义了世界历史的主体、发展历程,最终以绝对精神为目标论证了世界历史的永恒性,马克思完成了对这一思想的批判。针对马克思的批判及其结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马克思主要依循民族历史——世界历史、市民社会——人类社会等线索,把抽象主体转变为现实主体,把绝对精神的永恒性转变为现实世界的历史性,在扬弃市民社会后进入"人类社会"。在这些成果基础上,需要再检视的是:当黑格尔试图从源头来考察世界历史发展时,是在广义市民社会前提下展开的,他的结论却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精神发展历程,最终把原始部落时期人的物质生存及其发展彻底抛弃;当黑格尔专注于讨论狭义市民社会((1))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实现精神的普遍自由,但对现实的物质生产史,特别是资本控制下的人的生存状况却未加分析。马克思从部落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开始,用"一般意识形态"来概括黑格尔的第一重错误;用资本批判来展示市民社会的世界历史的真实状况,颠覆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世界历史永恒性的第二重错误。这就等于说,扬弃资本与扬弃市民社会、进入"人类社会"表现为同一个过程。这能够为抽象主体转向现实主体的论证提供现实依据,对于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