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议论是叙述话语的重要类型之一,可靠的议论是小说发挥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的修辞建构,但不可靠的议论不仅无益于文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反而会消解文本语言的艺术性,乃至作家自己的艺术素养。以文革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作《金光大道》来分析,生硬议论对艺术真实性的消解;冗余议论对细节合理性的消解;点题式议论对作家艺术素养的消解。浩然的《金光大道》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尽管它表现出了优秀的民族语言的艺术特色,但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和限制中,其议论话语暴露出的创作硬伤,使其力图升华的政治意义在读者的审美意识中被抛弃,甚至被无情地诟病。  相似文献   

4.
小说《这边风景》存在着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和“小说人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政治话语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在文本中居中心支配地位。日常生活话语表达日常生活内容,总体上是对政治的疏离,但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小说中居于次要地位。“小说人语”是作者在《这边风景》正式出版前于每章末尾所加入的一种回顾性反思话语,它实现了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反思和超越。多重话语的表达与纠结,表明了《这边风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叙事话语为视角,指出《飘》的可读性源于作家密契尔创作中的诸多女性特征,如遵循女性阅读习惯构建文本体系,用女性眼光发言,以女性心态轨迹组合戏剧性情节,借助话语对答,巧用心理分析等,并阐明女作家在叙事话语领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构成总是以叙述话语的形式出现。一部叙事文本就是由“叙述语”和“转述语”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与寻根文学作家在叙述话语上都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叙述语使用的个性色彩突出、转述语的多声部融合。不同的是,在叙述语中,寻根作家喜欢用反复的、堆砌各种词藻的、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来叙述。在“转述语”中,寻根作家擅长叙述话语和自由直接话语的交叉使用。  相似文献   

7.
老舍1962年创作的《正红旗下》,前11章实现了旗人民族身份话语与主流革命话语的统一,这种统一使老舍获得了写作的信心与写作的生命力,也使这部作品成为老舍建国后作品中一座不可攀越的高峰。不幸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老舍创作中的民族身份话语与革命话语无法保持步伐一致,使之陷入了两重话语相悖而形成的写作因境中.《正红旗下》不得不搁笔,成为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40年代,在时代和现实政治的强力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在文学的内容上强化现实的政治意识,在文学的形式上俯就战时需要的群体意识话语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陷入到一种时尚的公式化倾向之中。在这种倾向的挤压下,作家们的创作精神和个性特点日益萎缩,冷静地思索与创作的尊严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在这样的背境下,却有少数作家清醒于时代洪流之中,坚守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创作品格,以不合时宜的个人话语模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从而构成 4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景观。徐訏是这一景观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时尚的群体话语潮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个性立场,以独特的话语模式营造出一个向内掘进的艺术世界,着力展示出波谲云诡的心灵世界与主观外化的第二现实。他的创作跳出了以追求“现实”为总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批判的狭隘视角,而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的终极价值的独特判断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广西农村题材小说文本中,国家意识形态与北方汉族文学均显现了话语殖民的痕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治形势、文艺政策导向与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广西本土文学传统中小说传统的缺失、本阶段广西作家队伍结构与培养机制的不尽如人意,也应该计算在内;至于作家本人出于对主流话语创作模式的膜拜而自行进行模仿导致的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则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