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石刻     
“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这是人们对桂林石刻的赞誉。桂林石刻,分布在市内山岩名胜石壁上,多属摩崖。据不完全调查,桂林现存摩崖碑碣近两千件。从石刻时间来看,上起南朝,下至清代,以宋、清两代最多;从形式来看,有诗词、曲赋、对联、榜书、佛经、题名、题记等十多种;从内容来看,涉及到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  相似文献   

2.
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石刻,多为名家题名纪胜之作,如为记事,亦多为时人记时事,故其史料价值颇高,不惟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还可借以订正其它文献记载之讹误。清人陈元龙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不惟考岁月,直可补载记”,正道出了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一、桂林石刻保存了大量的反映政治、军事情况的史料桂林地处边陲,尽管在历史上它曾是广西政治经济中心,但许多政治军事活动情况,在史书中却缺乏记载,即使有所记载,又因广西炎热多雨,书籍易于霉烂虫蛀,往往难以长期保存。前人有见于此,常刻石以记功、记胜、记游、记事,以求传诸不朽。因而在桂林石刻中,保存了不少能反映桂林建置沿革及有关政治、军事情况的名作。(1)古代桂林的城池建设与《桂州城图》高城深池,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城防建筑。桂林在历史上,是广西一个政治经济的中  相似文献   

3.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久负盛名,其为人文渊薮,学者尚鲜论及。从广西全境来说,八桂人文荟萃于桂林,亦有其历史渊源。因秦汉以来,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文化、生活方面的交流日渐密切,桂林地处南北要冲,适为互相渗透融会之区。故自南北朝以历明清,桂林的山峰岩洞,摩崖石刻,蔚为壮观,号称桂海碑林,举凡文章、诗词、歌赋、题记、铭刻、箴言、书札、题名、联语、榜书、造象、绘画、百家技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妈祖信俗石刻是珍贵的实物档案,文章选取了有关的612件石刻,从形成时间、保存空间、石刻种类、关键词、题名以及信息的特殊性等方面进行了解析,认为妈祖信俗石刻的内容丰富,以颂扬妈祖圣迹、庙宇建设、庙务管理、地方治理等内容为主,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的作用意义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术,同戏剧一样,是桂林抗战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一环。觉醒了的桂林进步画家们,在严酷的抗战斗争实践中,他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绘画,在今日”,“它的作用已成了增加抗战的政治意识的有力武器”,“中国能够战胜日本,不仅是靠武力,也还需要政治的宣传;所以绘画给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是和飞机大炮给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一样重要的!”(李桦、廖冰兄、赖少其、新波、阳太阳等二十四人:《中国绘画工作同人致苏联同志书》,载桂林《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没有说为什么要更名,也没有载录始皇诏书的全文。再看始皇的各种石刻文字,也没有提到更名的原因。“四人帮”御用文人说:更名民为黔首是解放  相似文献   

7.
南宋杭州“说话”伎艺较北宋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文体意识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说话”家数的分类。“说话”四家为:第一家“小说”,包括烟粉、灵怪、传奇;第二家“说公案”,内容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第三家“说铁骑儿”,内容多写士马金鼓之事;第四家说经,内容是演说佛事。“说话”与往常列入家数的“说参请”和“讲史”,都是当时瓦舍中处于同一层面上的说讲伎艺,不存在类属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对政治神话的初步认识大概没有比“政治”一词更为人所习用不察了。“政治”的含义很多,我们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说明它。就实质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各社会集团(或阶级)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形式而言,政治是一种治理的艺术,或说是关于利益共同体的整合的艺术。在后一意义上,杰克·普拉诺将政治概称为“以社会权威的名义为社会制定和实施决定的人类活动”。中国传统的“政治”(或曰“政”、“治”)就是从这方面定义的。  相似文献   

9.
《赤雅》一书的问世,与邝露“放诞”的奇士性格相关.全书介绍了明末桂林与广西那些为非桂林人、非广西人所闻所未闻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生活情况,介绍了明末时期桂林与广西特有的山川风物,而显出其个性.本文叙述了邝露其人其事及《赤雅》的内容特色与版本流传。  相似文献   

10.
福州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汉以来,人们在狮头山、魁峻山、乌石山、鼓山、于山、泉山等地的岩壁上留下大量的文字题刻及岩画、造像。为查清福州摩崖石刻分布情况及其现状,笔者经过十年的实地抄录、测量、摄影,查阅有关资料,把书本记载与实物互为印证,查得福州鼓楼、台江、仓山、马尾及晋安区共有摩崖石刻1250多段,其中现存摩崖石刻934段,现分十一部份简略如下:一、鼓山巨崖石刻鼓山位于福州东郊,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其现存的549段摩崖石刻中,有宋刻89段(诗刻11段、题名71段、榜书7段),元刻11段(诗刻、题名各5段、榜书1段)…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二十八年,立琅邪石刻,颂扬自己的功德。其中有这样几旬: “除疑定法,咸知所避。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又始皇二十九年,《之罘石刻》还说:“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称“睡简”)出土以前,我们对于上述石刻中的话,很难作具体的理解:或以其为纯歌颂之词,或望文生义,作些连自己都难于置信的非非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政治?列宁说:“政治就是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又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所说的政治概念就是政治学。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政治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到政治学。他们都肯定了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研究政治关系、阶级斗争、革命、改造等问  相似文献   

13.
<正>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他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提出一整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民的政治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的文字,只注篇名)。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光辉的论点之一。一、“君为轻”  相似文献   

14.
<正> 《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糜烂,思想上崇尚清谈,而在文风上则流于绮靡。《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对正始玄风的兴起以及引起的文风的变化是不满意的。所谓“率多浮浅”,即尚空谈而轻覈实,重形式而轻内容。《通变》篇还说:  相似文献   

15.
<正> 邓小平同志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那一切都谈不上”.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号召为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显而易见,从深层上对稳定作一番哲学思考,是有裨益的. 一、稳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通常,美食家品尝食品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无毒无害,即可吃的标准;其二是食品的色、香、味,即好吃的标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和美味相比,人们还是把健康放在首位。同样,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它也有两个批评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政治标准,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政治倾向;艺术标准则是指表现作品思想的词句、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两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段话准确地揭示了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审美性和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是指邓小平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从政治角度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他说,他在经济问题上“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①;“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③;“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④;“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⑤。这些精辟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把握邓小平经济政治观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18.
从内容来看,石刻用典形式的意义是以来源意义为基础形成的;从形式来看,石刻用典形式基本来自典故中,除少量没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式外,石刻用典形式大都能体现、反映来源意义某一方面的内容:从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关系来看,能够直接表明意义的石刻用典形式很少,石刻用典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倾向于不存在理据性.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桂林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特殊的文化生态形成了战时桂林独特的媒介生态环境.战时桂林新闻事业繁盛的背后是新闻教育的飞速发展.战时桂林新闻教育形式及教育机构多种多样;教师大多出自名人名家,教育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学“短平活”而独树一帜.抗战时期桂林新闻教育培训了一支文化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进步队伍.促进了广西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