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文通先生的《越史丛考》写道:“越于勾践之世已封子弟为王为君。《路史·国名纪》丁载:《越绝书》:‘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公元前742年)越相范蠡所筑’。”又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引《越绝书》云:‘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周元王四年为勾践灭吴之年,范蠡于是年筑城,是勾践于灭吴前已立东瓯也。既立东瓯,宜当亦立闽越。东瓯都于东瓯,《东越列传·集解》引徐广曰:‘个之永宁也’。略当今浙江温州。”论定范蠡于周元王四年筑东瓯城。据此论证“是为勾践行分封之确证”。用以推翻《史记·越世家》有关史实的记载。蒙文通先生的这个论断关涉温州古代史的问题。胡珠生同志据此在《温州日报》发表《范蠡初建东瓯城》(1986年1月19日)、《“范蠡初建东瓯城”再商榷》(同年3月30日),论定“为了有效地巩固后方,勾践派相国范蠡前往东瓯筑城”。范蠡在东瓯开发史上作出巨大贡献。”又称:“这两段夹杂在上元县‘故越城’下的《越  相似文献   

2.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3.
於越,也称于越、大越、内越,是百越的一支。最早的首领叫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陆陵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经过若干年代后,才“稍有君臣之义”①。传至允常时逐渐强大,开始称王,并与句吴交兵。允常死,勾践立,公元前494年为吴王夫差所败,与吴构和,勾践入吴为质。返越后,重用文种、范蠡,实行社会改革。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相似文献   

4.
近阅王炜常《越国固陵城考辨》,使我不能苟同,特撰此文与其商榷,并求教于行家。众所周知,春秋晚期吴越结怨,烽火四起,战争频繁。公元前494年吴越二国曾在夫椒发生了一场重大战役,《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夫差二年:“吴王悉(发)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而据《越绝书·记地传》称,由于越王勾践错误地任命了“贪而好利”、“无长策”的“细人”石买为越军主帅,石买发兵至钱塘江上,即“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卒,独专其权”,导致“士众鱼烂”,越在此战役中惨败,退守会稽山,最终向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9,(4):163-171
中日学者对陵户的研究集中于唐代,但受唐代律令语境束缚严重,故走出唐代,整体上审视陵户制渊源以及汉唐间陵户的演进脉络尤显得必要。中国古代陵、冢、墓三者语意相通,尽管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有等级差异,但"陵户""墓户""冢户"等词意涵仍然接近,有时统称守护,园邑亦与其相近。陵户是负责陵冢之守护和日常洒扫之人,先秦时期称为"甸人",汉代称为"守冢",受陵邑制影响",园邑"也与之类似。汉代为先王和宗室亲王、皇亲国戚、公卿贵胄置"守冢",是朝廷赐予的极大恩德,一般大臣贵胄则并不一定有此殊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园邑制没落,但为古代帝王、先贤陵冢设置"守冢户"以事守护、洒扫,仍然是政府管理的一项工作,且逐步成为定制。这些守护、洒扫性工作的守冢户实为唐代陵户的前身。厘清汉唐陵户制变迁轨迹对认识唐及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陵户制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6.
纵观吴越之战,为了防御需要,就必须在边邑沿太湖,沿长江的山岭上设置军事措施。从嵌在吴越之间的太湖来说,越环湖之地有吴兴、长兴。吴有宜兴、武进、无锡、吴县、吴江。面积达二千二百十三平方公里,旧有三万六千顷之说。太湖中有七十二峰。湖中诸山以马迹、夫椒山及东西洞庭山为著。夫椒山就是吴越之战的战场,如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伐越,败越于夫椒,夫椒二山,在太湖北境。《越绝书》云:“子胥知时变。为作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即其处盖诱之深入而歼之越狃于常胜,轻进以致败也。”所以吴越之战,攻伐进退皆由太湖。吴王阖闾时,阖闾就注重于太湖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尝试士于五湖之侧,进行实地演习。所谓练者,即阖闾练兵所凿在太湖鸿鹤山西二里。而越国也注重于太湖的战略位置,如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越用范蠡谋,以舟师压五湖,凟而降不战以困之。由此可见沿湖的山脉就必须有军事设施,如藏军洞和军事堡垒等。  相似文献   

7.
文种姓文名种,字禽(或少禽、子禽),楚国郢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472年。楚平王时曾任宛令,是当时楚国著名的才士。任宛令时,结识了“狂人”范蠡,成为密友。当时的政治形势是许多国家分立,齐国曾经强大,但这时已经衰落了,晋楚继而强大起来,为了称霸诸侯经常打仗。晋为了战胜楚,便派人连络吴,并带上中原先进的战车、武器和战术,鼓励吴叛楚(吴当时是楚的属国),侧击楚国。当时楚越关系也很密切,楚也派人助越攻吴,以减轻吴对楚的压力。文种、范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越国去的,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风风雨雨,文种锻炼成为一位善于谋略、擅长内政外交、善于理国的卓越的战略家、思想家,为越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海陵王完颜亮“诏广燕城(今北京),建宫室”于是派遣画工描绘原北宋汴京的宫室制度,“阔狭修短,曲尽其数”。并令左相张浩等“按图以修之”。营建燕京城垣、宫室、苑囿等工程浩繁,曾役使许多民夫、兵夫,“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在金代,“燕京城内地大半入宫禁,百姓绝少。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  相似文献   

9.
《论衡》与吴越史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古代,从先秦到西汉,吴、越地区在文化发展上显然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比。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六百三十余种著作中。涉及这个地区的人地事物的只有八种,而其中可以肯定为吴、越地区作者撰写的,仅《严助赋》三十五篇和《朱买臣赋》三篇两种,其余六篇,即《五子胥》八篇(杂家)、《吴子》一篇、《枚乘赋》九篇、《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五子胥》十篇(兵技巧家),虽然事涉这个地区,但不能肯定即为本地作者所撰。在《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外、这个地区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晨曦 《今日辽宁》2004,(4):30-31
世界文化遗产——福陵,安葬着英雄一世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却也安葬着这位帝王兵败宁远的遗憾。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古城在时间中穿梭,当年的“宁远卫城”,如今改称兴城。这座古城,是辽西走廊上的一座名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名曰“宁远卫城”。此城由驻守这里的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为加强关外的防御、抵御女真族的袭扰而呈请督造的。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经明右佥都御史袁崇焕复修。  相似文献   

11.
西施下落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数年而一举沼吴雪耻。是役西施之功,实不在文种、范蠡两大夫之下。但这样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在关亡之后不见露面。究竟下落何处?致后人猜测纷纭,一曰:越沉西施于江。再曰:范蠡扁舟载西施归隐五  相似文献   

12.
范蠡是春秋后期人,生于楚国,出身微贱,后到越国。据《国语·越语下》的记载,他与文种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发愤图强,灭吴称霸的谋划者。据《史记》载,灭吴后,范蠡为上将军,自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弃越去齐,变姓名在齐国海畔治业致富。齐国想用他为相,范蠡辞相印,散家财,移居当时的商业中心定陶,自称陶朱公,从事贸易,“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又致大富。从范蠡生平来看,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大商人,又是  相似文献   

13.
大禹陵和禹王庙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座落在出绍兴市东南约六公里的会稽山香炉峰北麓。大禹陵(见封面照片),相传是夏禹的葬地。《吕氏春秋》载:“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说:“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旧经》云:“禹陵在会稽县南一十三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段。但确凿的落葬点,迄今未详。现有“大禹陵”碑一通,背山面西,上覆一亭。碑字为明  相似文献   

14.
《墙盘》中出现一“”字,诸家多释为“尢”①字。我看尚可研究。 “尢”,“盖亦由陵中的人形转来,足形已失,只作双腿一长一短之状。”② “陵”,甲骨文作或,金文作,象手持刀锯,断人一足。实际是古代的刖刑,也就是膑、、。段玉裁说: “凡古文字,今文作膑。考,司型注、大传注皆云周改膑为;而驳异义云陶改膑为,吕刑有,周改为刖者。,说文作;云,刖也。刖,说文作;云,断足也。然则膑与异制,与刖,制同而字异耳。”③《白虎通》: “者,脱其膑也。”《尚书》大传: “膑”,《吕刑》引作“”,可见膑、、、刖没有大的区别。 “尢”,是“失一足”,“双腿”…  相似文献   

15.
于越历史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自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以来,历史地理学界、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等,都立刻注意到这个遗址与古代于越部族的关系。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很可能就是春秋于越部族的祖先。这中间,最令人难以解释的问题是,春秋于越部族活动于会稽山区(当然也包括四明山区),见诸记载的部族酋长驻地,如埤中和嶕岘大城等,都在山地内部,部族居民过的是“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迁徙农业和狩猎业生活。宁绍平原虽然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但是由于这片潮汐直薄的沼泽平原,土地斥卤,饮水和燃料等也都难以解决,长期来对部族居民是一片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直到越王句践即位以后,他才把国都迁移到山麓冲积扇的平阳,准备以此为跳板,进一步跨入平原。但是,这  相似文献   

16.
明楼是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下面为方型城台,上为明楼.这种中国皇帝墓地样式起始安徽凤阳明皇陵,原为东西南北四座,如同城楼,自南京明孝陵以后,改为陵前一座.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楼前有石几筵,沿袭至清末. 福陵明楼建于1665年 著名的“关外三陵”之一的福陵,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位于沈阳城东10公里浑河北岸长白山余脉石嘴头山.  相似文献   

17.
大禹庙     
大禹庙大禹陵是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位于绍兴城东南六公里的会稽山麓。'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的盛典在此地举行。陵区内有离店,是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140O多年前的南朝梁初,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代乾隆年间重建。纵轴线上的建筑自南为照壁、...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申报就成功了,这是我们的荣誉”,永陵镇镇长张文新显得十分兴奋。11月12日,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5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永陵镇榜上有名,成为辽宁省惟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陵镇隶属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王朝的发祥地,在5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众多清前时期的文物古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始建于1598年的葬有努尔哈赤先祖的清朝第一陵——清永陵,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努尔哈赤登基建元称汗的后金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当年风采犹存。努尔哈赤所建的七大庙之一皇寺古寺庙建筑…  相似文献   

19.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段富,士卒乐佚轻战。”以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勒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也是讲的政绩。滕子京滴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还是讲的政绩。相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似更全面、更科学,更值得探讨。“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  相似文献   

20.
易泽阳 《社科纵横》2009,24(4):145-146,161
俞大猷作为明朝著名的水师将领,提出了:“御海上,固海岸,守内陆”三个海防层次,并将此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条完整的、有纵深层次的海防防御体系。同时,俞大猷还注重平战结合,注重后勤补给,注重武器装备。并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