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詹志和 《学术界》2006,(4):236-240
魏源在晚清诗坛独树一帜,他自称“十诗九山水”,“溺仙溺佛溺山水”。他的山水诗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佛教美学多有会通,具体征象表现为错彩镂金的“绚丽美”,寓理于景的“智思美”和摇曳多变、似真似幻的“变幻美”。本文以魏源的山水诗名篇《香港岛观海市歌》《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等为范例,探讨其山水诗的“变幻美”及其在学理上和发生论意义上的佛学根源。  相似文献   

2.
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生态。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 ,不仅是自然观 ,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 ,而且还是方法、理论的本身。是“生态本位”的文学研究。王、孟为首的盛唐山水诗群给我们最大的赋予 ,论者以为 ,即是他们的生态本位意识 ,把自身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 ,在体会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出良性生态中人性高度自由的审美主体风貌。生态思维 ,最本质和最核心之所在 ,就是它的“广泛的关联性”和“关联的广泛性” ,将盛唐山水诗及诗群揽入生态的视野 ,也就是将其置于广泛的生态关系中 ,这突破了学科的阈限 ,提高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相似文献   

3.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晓辉 《船山学刊》2004,(2):134-136,140
王维的山水诗卓然自立,独擅诗坛。他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意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由此构成了其山水诗的禅趣意蕴:空灵之美、静谧之美、无我之美和冲淡之美。这既是山水田园自然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美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理想,是从古代和谐和近代自由转换出的当代美学主潮。美生学从生态美学的进步中涌出,由美学经由审美学发展而来。生态美学在形成与发展、升级和转型中,其核心范畴由审美场向生态审美场、美生场、自然美生场、天籁美生场提升,衍生出美生式、美生论、美生说、美生学的逻辑,呈现了生态美学生发美生学的规程。美学以自然为本原,其美本体和美本质的循环运动,显现出美的生发图式,是为美生的初起样态。审美学以人类审美为本原,形成美感本体论和审美本体论,发展出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美生学以生态为本原,在生态存在与审美存在的同一、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同一、整生存在与天籁栖息的同一里,提升出绿色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完发了绿生美活的本质规定。美生的三大样式:美的生发、审美生发、绿色审美生发,内在于美学经审美学到美生学的生发中,是谓美生学问世的累加性动能。美生学凭绿生美活的质性,提升了美丽家园的建设,凸显了学术的自立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5.
“以诗取士”是盛唐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盛唐的这种取士科制 ,以官方政策的名义接纳了齐梁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趣味 ,造成了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风习 ,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高度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 ,使盛唐生活和盛唐人气质全面诗化 ,助长了士人山水情结的生成 ,形成了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风景审美的时尚 ,盛唐几乎所有的山水诗名篇都是产生于与科考有关的行旅羁役的奔忙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中 ,山水诗群迅速形成 ,诗歌 (特别是山水诗 )高潮蓬勃出现。  相似文献   

6.
梅国宏 《兰州学刊》2008,(1):175-177,157
外向张扬和内敛舒放是谢朓关照自然山水的两种心理图式,分别形成了其山水诗的旷逸之美和萧散意趣。这两种美学风貌共同构成了谢朓山水诗清新自然的诗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 《江淮论坛》2004,(6):131-134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 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生态视域下的玄学自然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贞 《兰州学刊》2012,(1):151-155
魏晋玄学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这种对原生态和本色的倡导,反映到美学观念上,则是素朴、自然的审美理想和形态的形成。从生态视角来看,魏晋名士们在山水赏会中,既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我生命的关爱,也超越了仅把自然作为工具的狭隘价值取向,体现了审美过程中的物我两忘、物我交融,达到了自然审美与人的精神生态相交融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7):85-90
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嗅觉美持否定态度,然而,以怡人的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大量存在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中,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印度佛经相关理论及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中得到说明。审美实践表明,美是有价值的愉快对象,有价值的嗅觉对象同样被人类视为美。中国、印度和西方以香为美的实践和学说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嗅觉美与味觉美的紧密联系。而嗅觉美的典型表现形态——自然花香之美与人造香水之美在人类审美感受和创造活动中的大量存在,也为嗅觉美回归美学研究园地提供了鲜活例证。  相似文献   

10.
王维与追求诗境明秀之美的其他盛唐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由早期的巧为形似之言,变为兴象玲珑的意境创造。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则在写澄淡纯净的水乡景色方面更胜一筹;以王、盂为中心,形成了诗风相近的盛唐山水诗派。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韵。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相似文献   

11.
晋宋时代诗人创作山水诗,除给人们提供审美对象外还要以艺术形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供人们观赏,这就是晋宋人创作山水诗的特殊目的。本文从当时山水画、家信中的山水描写、游山志游山记及当时山水诗的具体写作实践,从谢灵运山水诗的“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结构,从当时“文贵形似”的风气等方面,论证了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晋宋时山水诗、游仙诗、玄言诗都描写刻画自然山水,但它们的区分在于:游仙诗的特殊目的是表达出世理想,玄言诗的特殊目的是阐发玄理,而山水诗的特殊目的则是让人们观赏自然山水。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诗美是一种诗的主体的自由美。尽管关于诗的自由美的表述 ,西方现代诗学的纯美概念与中国古代诗学的逸美概念多有差异 ,但作为异中之同 ,二者都主张 ,诗的自由美必须通过主体的不断超越 (超物、超世、超我 )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盛唐气象在气养、境界、气势、风神、意境、气格、语言等多维特征之中贯穿和呈现出浑然美,产生这一总体审美风貌的哲理依据、文化理念和现实背景值得研究,在元气浑沌气象的启发下,以儒家和道家为主的精神修养的浑然境界在盛唐时期转化成为现实,与当时的盛世背景相结合,才形成了诗人浑然的心境,从而在诗歌之中表现出浑然美的整体气象.  相似文献   

15.
盛唐山水诗的高潮 ,植根于社会文化氛围 ,植根于大众的接受趣味。所以出现盛唐诗的高潮 ,是诗歌文本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审美接受的生态效应。因此对山水诗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循环状态的研究 ,即是注重山水诗生态环境和创作主体生态取向的研究。盛唐山水诗创作主体的创作自觉 ,表现出审美上取南北文化之长为理想境界的文化整合意识 ,表现出对于时代接受趣味的顺应。思想整合的盛唐文化生态 ,使山水诗水准卓特高标 ,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和面貌 ,这在唐人选唐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美:庄子不说什么是美,却在相对性关系中描述了美。庄子承认了美具有共同性,却强调了审美的差异性,尽管这是人所共美的事实,且差异性远远大于共同性。庄子至少是认同残缺之美的,在庄子的笔下,几乎见不到群体艺术美的形象,反倒多为独绝式的美的形象。超越是一个过程,超越与宗教的情怀有关,因为宗教不仅给出了超越的向度,也给出了超越的力量。所以,超越必须对于苦难、生死的问题有一个出转。庄子的乐:天地之美是其固有的美,而人能够观得其美,必定引起心理上某种反应,那就是愉悦情感的发生。庄子的"乐",自然不仅是感官上的乐,主要是心之乐,也即精神上的快乐、愉悦与自由,但是,这样的乐不可能排除同时间感官上的反应,也就是说,是身心一体的乐,一个"游"字道出了庄子的隐秘。得道也就是得了"天地大美",从而无论是通达、还是穷困,都会乐,之所以乐,却不在通达与穷困上,而是在这之外的东西,通达与穷困不过是得道者借此以实现自乐的方便而已。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说“淡”美     
本文论述当今美学界尚少涉及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淡".老子从对"道"的"恍兮惚兮"感觉首出"淡"的观念;庄子在<天道>、<刻意>篇中对"淡"的心理发生作了逻辑性描述.陶渊明以"返归自然"的田园诗,提供第一批具有"淡"美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司空图以"冲淡"为众美之本,以庄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的逻辑推导为依据,形成<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苏轼将"淡"美由诗扩及书、画领域,并对淡美的"中"与"边"及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把握,提出若干具有辩证意义的新见解,从而确定了"淡"在审美领域的至高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 纵观中国新诗发展史,发韧期的“五四”诗坛曾涌现出一批山水诗,虽然它们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和审美价值至今仍给读者以新鲜之感和审美愉悦,但总嫌其浮露,诗味浅薄且技艺粗疏。“五四”以后由于社会解放重于一切高于一切,致使新诗园地的山水诗受到冷落,到了极左思潮泛滥时这朵奇葩已面临凋零枯萎的厄运。直至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春风才吹开了山水诗这朵花蕾,使之重放异彩。孔孚的山水诗,开新时期山水诗风气之先,在新时期山水诗坛上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优秀传统,认同了“五四”以来新山水诗的一些美点,特别汲取了西方现代新诗美学和意象派的技法,通过创造性的转换、融合、改制,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观,又创建了超越前人的山水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