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生态。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 ,不仅是自然观 ,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 ,而且还是方法、理论的本身。是“生态本位”的文学研究。王、孟为首的盛唐山水诗群给我们最大的赋予 ,论者以为 ,即是他们的生态本位意识 ,把自身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 ,在体会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出良性生态中人性高度自由的审美主体风貌。生态思维 ,最本质和最核心之所在 ,就是它的“广泛的关联性”和“关联的广泛性” ,将盛唐山水诗及诗群揽入生态的视野 ,也就是将其置于广泛的生态关系中 ,这突破了学科的阈限 ,提高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相似文献   

2.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本位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外延进一步扩展,将环境的生态价值纳入视野.作为我国刑法体系的基石,社会危害性理论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有效惩治环境犯罪的实践要求.只有实现社会危害性理论由人本位向生态本位的延伸,并以此为指导完善环境刑事立法,才能有效惩治环境犯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湖崩溃>昭示着当代生态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性融合方面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思考的重心始终对准存在的终极价值;从人类的精神机遇出发.探询时代精神与人类终极精神之间的落差及其表现、补救的可能性;在人类精神的深层冲突中,引导道德、良知辐照内心世界,表达自身对终极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王建明 《东岳论丛》2022,(8):40-47+191
作为一个极为开放的复杂系统,自媒体内部演化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性,能为其生态治理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自媒体自组织演化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竞争协同相对缺失时易造成“公地悲剧”,需运用他组织“有形之手”进行有效调控,以弥补自组织“无形之手”的缺陷与不足。自媒体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规制构建,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为系统提供基础保障与良好制度环境,自律自净与他律他净并重构建软约束和硬约束协同治理规则体系;培育自组织演化条件,促进自媒体自组织耗散结构形成;构建多种主体博弈、多种治理手段融合内外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久健 《理论界》2007,(4):180-181
中国古代绘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的介入,绘画逐渐忽视了视觉特征,而过分强调了文学特征。重视联想、精神寄托、画中有诗等文学趣味,是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画和画论中轻视视觉因素的倾向值得注意。要发展中国画必须吸收西方绘画对视觉因素的研究成果,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点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新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是"以仁为本"。仁爱之心的不断扩展,使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过渡,因为人与自然是同本同源的,"仁"(生物之德)是其共同本质。"仁"所要求的世界秩序是爱有差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人为本,实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人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履行自己的天职,即"赞天地之化育",这便是"仁"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李天程 《东岳论丛》2002,23(1):96-100
古楚文化的精髓 ,在于强旺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 ,及由此派生出的流美观念、重情倾向。深得古楚文化神韵的沈从文 ,其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成一家。沈从文认为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无所不在。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由此 ,沈从文提出“美在生命”的美学命题。然而 ,生命者 ,只前进 ,不后退 ,能迈进 ,难静止。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 ,矛盾是常态 ,毁灭是常态。于是 ,沈从文又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的美学感叹。这一感叹与先哲“逝者如逝夫”的哲理内涵暗合。沈从文立志做文学殿堂里的浪漫派 ,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艺术世界 ,完成他美在生命的艺术命题  相似文献   

9.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5,26(6):73-78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最集中的代表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一个以“美在关系”为中心的,包括戏剧(诗学)美学的情境说和绘画美学的整体论及其相互融合的完整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体系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市民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强烈愿望,也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初的表述形式,代表着18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高程度。  相似文献   

11.
12.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迄今唯一一部系统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以平实的镜头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影片配有中英文字幕,扩大了国内外受众群体.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该片的字幕英译,可以发现,译者在适应纪录片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后,完成了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达到了弘扬匠人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主张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环境,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强调为了尊重自然存在物本身固有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保护自然环境。从心理分析视阈上看,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观都表达着人类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属于自恋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自虐伦理,二者均扭曲了伦理的本质。生态伦理作为成人、为人和做人的内在要求,作为对人之为人的担保与承诺,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12-215
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沃土之上,其中蕴含着儒、释、道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智慧。这些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中国生态美学观念引导下,造物者在设计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作品的意蕴和精神内涵,追求人与自然和合相处,追求"人、物、境"协调。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12-116
自媒体的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了更高要求。自媒体因其开放性、碎片化、娱乐性等特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一定的困境。同时,也因其传播主体的广泛性、资源共享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从中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着重点,以便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做现实的铺垫。如何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这是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生态问题已显现出来。16-18世纪,英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森林覆盖率锐减,野生动物减少,湿地面积下降。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后果。此时,人们开始以变化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自然,日益注意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政府和有识之士采取一些补救和保护措施,虽说相当部分措施的出发点是为保护贵族地主财产权利,但客观上起到恢复和保护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杨名 《理论界》2014,(8):34-38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既有各自的价值前提又具备一致的价值目的,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主要从形象、建设战略的理念定位,建设整体目标与所破解难题以及具体建设项目与所关联产业等方面对二者融合起具体推进作用。这些方面之所以能够推进二者融合,不仅在于其具备融合的价值前提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与彼此相互整合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价值前提,这体现出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具有先在性价值。这种先在性价值的实质正是主体在生存世界多样性价值空间所创造的不同价值事物相互协调发展的机会——价值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