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祁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5-37
安代是一种融合舞蹈、音乐、唱词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博是安代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什么时代,博都是安代舞中的灵魂人物,是整个活动的核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安代舞的发展,博角色发生了不少变化。本文旨在揭示这种变化,并浅谈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更好的发展传承安代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王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33-35
本文论述了安代文化产生、发展、进步过程中所渗透的和谐社会思想,阐明蒙古人早在远古时期就对和谐社会有着美好的向往,并通过安代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良好的愿望,付诸行动,使和谐社会思想形成一种社会潮流被推而广之.这种精神和做法对今人仍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对当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日利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3-25
古老的民俗民间舞蹈,以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记载着那一族群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也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因而对民间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本文将蒙古族安代舞纳入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对安代舞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安代舞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闻名于世界舞坛的民间歌舞,堪称为蒙古族的第一舞、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内蒙古库伦旗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安代之乡。安代保留着蒙古族古老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安代传说的广泛流传和传承。安代民间传说对于民间舞蹈———安代来由的佐证、安代内涵的诠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对于民间舞蹈安代影像的伸延、流传的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安代的围绕奈吉木而歌舞的圆圈、围圈形式来源于蒙古族古老而传统的圆形-团圆-吉祥象征文化,这一文化是安代的围绕奈吉木而歌舞的形式之文化根源、文化脉络、文化延续。 相似文献
5.
6.
照日格图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2):143-144
安代舞作为宗教舞蹈,与蒙古“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亦与萨满教一样,存在着迷狂现象,即人们失去常态,内心变为极自由活跃的创造性现象。安代舞中迷狂状态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统一表现在:前者的潜意识和目的在于医治病症上;后者是在众人的激烈嘈乱的刺激之下,毫无逼迫性的自我产生。因此,安代中可以使人摆脱束缚,创造内心世界中的自由和创造性,亦在精神方面给予刺激治疗,取得了颇佳的医学成果。 相似文献
7.
胡日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29-32
政教合一的喇嘛旗是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畸形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和蒙古文原始档案,从社会与历史变迁视角阐述了清代蒙古地区设立的七个喇嘛旗之一锡勒图库伦扎萨克喇嘛旗的来源及其政教合一的行政体制,尤其是有清一代该旗财政收入和清末民国年间出现的政教分治所带来的近代化或世俗社会化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安代成为蒙古族“品牌”文化,享誉国内外的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文化和乐观主义精神.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文化是蒙古族安代的文化灵魂和文化魅力;乐观主义精神是蒙古族安代的文化核心和文化源泉.因此,富有蒙古族古老文化元素的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代代相传,世世传播.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文化变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3):65-69
公司治理文化是动态演变的,其变迁存在整合模式、差异模式和模糊模式三种模式,公司治理文化变迁是这三种模式相互联系和共同变化的结果,并且在变迁中会遇到五个方面的困境,即与战略的不一致、组织场的影响、组织文化本身的特点及亚文化的影响、组织本身"逆淘汰"文化以及跨文化经营中的困境等。 相似文献
10.
刘芙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131-133
1861年营口开埠标志着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自上而下顺应现代化趋势而进行的新政改革和社会大众在现代化洪流的裹挟下自发的一种应变之举——民间习俗的变化。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源于外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与内部的经济政治新旧因素的制约,其特点是文化心态的保守性与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包容性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9-65
作为横亘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被中原文化笼统称为西域之一部分的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欧、亚文明传播的桥梁,以游牧、贸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亚各民族人们,在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促进了欧亚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对欧亚文化圈的发展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新疆各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变,无论是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社会,抑或是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农耕定居社会,都遭遇到整体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正在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圳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俊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圳文化变迁以超越传统、催生新文化形态为标志 ,以精神文化的变革和更新为突出表现 ,呈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和先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巴·苏和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安代之乡:库伦旗历史文化概要》一书,2011年3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消费文化变迁的宏观整体变化,提出消费文化变迁中存在着连锁感应规律,并对连锁感应规律的定义、表现和作用进行阐释。深入探讨和掌握消费文化变迁中的连锁感应规律,旨在进一步认识当前中国的消费文化特征,发挥消费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调适消费文化运行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伏羲祭祀变迁中的文化内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雪莲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58-62
作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始终被历代所祭祀。在被祭祀的历史中,仪式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转换。各个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统治策略、思想观念,决定他们对伏羲祭祀的不同政策取向。伏羲不仅被看作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与再造。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变迁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钢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53-55
文化变迁是目前企业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国外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对企业文化变迁的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7.
刘培茜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文化是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变迁的真实记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村满族社区由军事社区到农业社区再到城市社区的变迁,阐释了社区文化变迁的原因、条件,即主要由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所引起的社区功能以及居民生存方式的变革。同时,探讨了文化对于社区的整合意义和功能,以及社区文化变迁中满汉互动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多民族聚居区应树立优势互补意识,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和内在潜力,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为社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玉时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0世纪80年代,部分南亚瑶族从老挝、泰国移居美国后,在和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其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根据笔者赴美调查所得,美国瑶族已基本从一个刀耕火种的山地民族演变为从事现代化生产的都市民族。究其原因,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是美国瑶族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而美国政府的支持与指导是其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程归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30-34
除种植业以外.牧副业是宁绍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从事的最为主要的产业.古代宁绍地区牧副业的种类多,历史悠久.本文通过一定的史料论述了该地区畜牧、蚕桑、茶叶、水产、林产等主要牧副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过程,揭示了该地区古代牧副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20.
徐晓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30-32
20世纪初 ,中国文化面临巨大的历史转折。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革命的前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变迁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党的奋斗史。中国文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再到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变迁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 ,要把握正确的文化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