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之闻之》是郭店楚墓所出的竹简中的一篇儒家重要文献。本文就其中两章的缀联、释读和理解提出新见。简26至28为“圣人之性”章,论中人之性与圣人之性的区别,实际是对孔子“性论”的进一步阐释。简31至33,37至40,共7支简为“天常”章。此章论“天常”与“人伦”的关系,其思想亦源于孔子。总起来看,竹简这两章可以与传世儒家文献《大学》、《中庸》对读,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论语》里的“而”的词性、词义及其语法功能作了统计与分析。说明《论语》里的“而”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它是从表实逐渐虚化;它作为语气词的作用已相当灵活多样;它联结语言单位的功能代表了“而”在整个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作为连词的“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只要看它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对“而”作正确的判断。《论语》基本反映了古汉语中“而”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楚辞注者常将《涉江》中的“鄂渚”理解成今日湖北武汉市武昌地区,根据地理沿革和古代相关文献,“鄂渚”应为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  相似文献   

4.
“重章互足”是《诗经》的语言表达和艺术结构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指的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于各章(兼指同章内各句)之中;读诗时,又须将数章相互参照而为补足,才能完整地通晓其意。它的表现形式就语言表达来说,约有以下几方面:一,将事物的全过程分置在各章之中。如《周南·芣苡》,首章道:“采采芣苡(车前子)薄言采之”、“薄言有(采得)之”;次章道:“薄育掇(拾取)之”:“薄言捋(抹取)之”;末章道:“薄言袺(用手持衣盛)之”。“薄言襭(衣扎在带里盛)之”。其中“采”、“有”、“掇”、“捋”、“袺”、“襭”都是描写采摘的  相似文献   

5.
《天问》“石林”“虬龙”章句新说@张燕婴$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张玉声$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相似文献   

6.
今所见宋姚宏本《战国策·赵四》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章》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被选入各种流行的古文读本。对于此篇,昔贤及今人虽已作过若干疏释,但我仍觉题有剩义,今不揣固陋,续貂于后,或于读此章者,不无小补。惟方闻君子正之为幸。  相似文献   

7.
神话传说所叙述的内容曾经被一定群体的人们当做历史真实来看待.这些内容曾经是大众知识(有时甚至可以称为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在<天问>中对神话传说的否定和批判,实际上是为了证明大众知识的虚妄,并维护屈原唯我独醒的自我评价.屈原成功地否定了大众知识,但他并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可的知识体系,破而未立,有为无守,这是他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月安属,列星安敶?”蒋骥的解释:是“问:日有中道,月有九行;谁为附属乎?列星有躔度分野,动定之不齐,又谁为排列乎?”实即是问太阳、月球和许多恒星在太空里是怎样排列的?就是说,天体的结构是怎样的?屈原牢愁抑郁,彷徨山泽,对于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疑莫能明,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是文学的抒情。但对于屈原所提的问题,我们仍不妨从科学角度来  相似文献   

9.
“伯禹愎鮌”之句,历代注家多不得其解,难解之处,在不知“愎”为何义。王逸注为:“言鮌愚很愎而生禹”。众皆非之,因其以“愎”解“愎”,捍格难通。至南宋洪兴祖补注引一本作“腹”,后世朱熹、蒋骥等注家多采之,认为“腹犹怀抱也”。然于义良有未安,故闻一多认为“伯禹腹鮌”之“腹”实借为“孚”,而“孚”又与“孵”同,故“腹”有“生”义,闻氏又认为“禹”、“鮌”应易位,成“伯鮌腹禹”即“伯鮌生禹”。此论虽详且备,然只可为闻氏自造之“伯鮌腹禹”解,未可为《天问》“伯禹愎鮌”解,且此种颠倒文句以训释之方法多不足取。周秉钧先生认为,“今按愎与复古音同,义得相通。”“复”有“重复”之义,故“伯禹复鮌“意为”伯禹继承鮌之职事。”此亦可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10.
西汉《马王堆帛画》中段,有两只女人头的飞鸟栖息在帷帐上。有人说它是人面鸟身的勾芒,①有的补充说它“颇象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所说的‘人类鸟躬’的鸣鸟,或是‘有神人面,鸟身素服’的句芒”。②案《墨子·明鬼篇》说句芒神“鸟身,素服三绝”,天帝命它赐给秦穆公“寿十年有九”,郭璞《图赞》也说句芒“衔帝之命,赐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帛画》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八佾》训诂的编辑学视角——试说“徵”、“献”的误训靳青万(许昌师专学报)过去读《论语》,对于其中的“子曰:夏礼吾能言之”一段,按照自汉儒以来的传统训解,总感到难圆其说,无法读通。后来研究编辑史和编辑学,转而从编辑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才终于读通了...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广雅》夜光谓之月。《事类赋注》引《淮南子》云:“月一名夜光,夜光是月的别名。死指月之晦,亮指月之生。一是暗的时候,一是亮的时候。这问题推广一些可说:月球为什么暗,又为什么亮呢?为什么缺,又为什么圆呢?“顾菟”,王逸解作顾望之菟。菟作免。朱熹也如此。旧说都把顾和菟分开来。顾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启棘宾商”是屈原《天问》中最为难解的诗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而不得要领。在全面解读古今各说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锐意立新,从音乐角度出发,综合新解“启棘宾商(帝)”的联贯之意为“(夏)启用棘乐宾祭女祖(涂山女)”。对《天问》诗句“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之意也进行了新的演绎。  相似文献   

15.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12,32(2):68-71
《汉志》析赋为四类的根据,并非如后世所做的种种猜想,而是要追踪千年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国语·周语上》所载的"瞽献曲"、"史献书"、"瞍赋矇颂"、"百工谏"分别对应着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或者说它们之间分别构成渊源关系,这就是班固析赋为四类的理论根据,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馔”,“馔读日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哲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叶公语孔子》一章出自《论语·子路》篇,引申出了“直躬证父”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直”、“隐”这两个关键词的分析,深刻解读《叶公语孔子》。本文还阐述了亲属相隐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徵圣》具有独立的价值,它提出了文章的创作主体和以圣人之文为标准的创作准则。将《徵圣》与《宗经》进行比较,从逻辑上得出《徵圣》为《宗经》之前提,二者内容相似但论述重点有所不同。另外,《徵圣》提出的为文标准与刘勰于此篇所提的"体要"观在全书也得到了由始而终的贯彻。因此,纪昀评价《徵圣》的"装点门面"说有其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9.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20.
《天问》“授殷天下”节四句有多处误字,应予校正。此节闪烁着屈原反天命论的思想亮点,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屈原从怀疑天命论出发,对商纣王作了某种肯定,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