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大家都感觉到学数学是越来越难了。我在教学中就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七年级上课时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八年级时是个别举手回答问题,九年级时是无人举手回答问题。可见学生对学数学的热情在逐渐下降,学习成绩也是逐年下滑,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  相似文献   

2.
我和同事们经常谈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低段的语文课上,常常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很多的孩子都会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请他回答问题的次数少了,感到很失望。老师也会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头痛,因为一是怕这样下去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怕家长成天因为这样的事情,要求老师做这做那的。可是到了中段之后,课堂上举手的孩子渐渐少了。到了高段,课堂上老  相似文献   

3.
张前 《领导文萃》2014,(16):98-98
正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道:"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于一年级的班级管理,我们看到太多的老师集权制,即老师一管到底,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放手让一年级的学生也来自主管理班级,这行吗?我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回答:行!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做到"我的班级我做主".  相似文献   

5.
谢中丽 《科学咨询》2005,(24):36-37
我和同事们经常谈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低段的语文课上,常常是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很多的孩子都会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请他回答问题的次数少了,感到很失望.老师也会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头痛,因为一是怕这样下去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怕家长成天因为这样的事情,要求老师做这做那的.可是到了中段之后,课堂上举手的孩子渐渐少了.到了高段,课堂上老师只要一提问,全班孩子就象被霜打了似的,耷拉着脑袋,生怕被老师叫到.而老师为了不唱独角戏,只好象点将一样,随意叫几个人来配合配合.而被点中的孩子也是极其不乐意.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都只有摇头叹气.  相似文献   

6.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思想,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存在着不太适宜而应该谨慎使用的课堂教学用语,在此姑且称之为课堂教学“慎用语”。1.“我来专门抽一个不举手的同学”——教学中,某教师发现课堂上举手老是那几个人,于是说“我这次来专门抽一个不举手的同学。”意图是想“刺激”了那些不举手的同学,结果他们真的紧张起来,不是为教学相关内容的积极思考,而是看这次能不能躲过这一“劫难”。对于那些经常举手的学生来说,既然举手不能得到抽问,不举手反而能够被抽问,他们的手也放下不举了。这样的教学用语忽略了学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于一年级的班级管理,我们看到太多的老师集权制,即老师一管到底,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放手让一年级的学生也来自主管理班级,这行吗?我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回答:行!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做到我的班级我做主。  相似文献   

8.
黄胜奎 《科学咨询》2008,(16):67-68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善于激发学生想学数学的欲望.因为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岁至16岁,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期,没有独立性,还有依赖性,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其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最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字写得如何糟糕,学生作业如何难改.家长也埋怨:孩子背驮了,眼近视了等等.我想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写字、如何写好字、以及写字姿势的问题,而写字教学的重要时期是一年级,现在我就一年级写字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师,是否思考过这一问题:你的学生喜欢数学吗?是否用教师的人格及数学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一、学生喜欢你 "×××真讨厌,我再也不学数学了",这样的话偶尔也能听到,这也正好从反面印证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怎样让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教师呢?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手举一只青苹果问学生们:“你们闻到什么没有?”许多人举手说闻到了苹果的清香。只有一个学生没举手。苏格拉底问那个没举手的学生“:你难道真的没闻到什么吗?”“我真的没闻到。”苏格拉底冲那个学生一笑“:你是对的,这是只假苹果。”那个什么都没闻到的学生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其实,在生活中真理离我们并不远,只是那种可怕的从众心理往往会让我们习惯性地从众时失去自信,同时也在失去自信中更增加了从众者的从众习惯。能获得真理者,其实常常是冷静的思考者,就像柏拉图。改革开放,一种全新的经济环境让已经习惯了旧有生存方…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春期,我任三年级十班班主任,这个班我从一年级带起,已有三年了,这是一个很优秀的班集体.每学期代收的各种费用,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假钞.所以,在代收费时,我就没有太在意,当我把代收的费上交时才发现有100元假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不少中学生感叹学数学没劲, 因为苦苦学来的东西到社会上却无用武之地。学生的这些感叹,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合实际,不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二是老师没讲生动。新教材已经作了很大的改动,不过,我认为,要让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枯燥,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14.
方英 《科学咨询》2008,(6):35-35
留守儿童--时代的产物,当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时,作为在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自然也投身到这个队伍中.我班共有49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37名,我对这些孩子进行问卷调查,37名孩子都回答"十分想念父母",在对"你感到孤独吗?"的回答中有28名的回答是"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以"生活实践"的回归,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教语文教学多年,最让人头痛的是作文教学,孩子不愿写,教师不愿提,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学生年级增高,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个问题,慢慢摸索,也颇有些个人小小成就感,对于学生习作,我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春期,我任三年级十班班主任,这个班我从一年级带起,已有三年了,这是一个很优秀的班集体.每学期代收的各种费用,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假钞.所以,在代收费时,我就没有太在意,当我把代收的费上交时才发现有100元假钞.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问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往往注意力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分散,东摸西搞,不专心听讲,影响教学效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直接组织教师上课时,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直接要求学生以某一种方式坐好,如背手、手平搁在桌上、双手握住等,逐渐训练,形成习惯。回答问题时要先举手,要发言先举手,老师没有叫翻书不得翻书,没有叫写不得写等。这些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专门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良好上课习惯。教师切忌听任学生,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的坐姿、听姿,任其随心所欲,发展下去无疑没有一个好的班风班纪。…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从心底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讲"有理数"时,就采用了"引导、类比、发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