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写了兄弟33组共83人,其数量之众令人注目。兄弟组合的命名已成为一种富有文化意味的褒贬人物的手段;兄弟间的性格往往构成互比映衬关系;兄弟组合形象的塑造兼有一种勾联前后人物、故事的结构功能,同时还寄寓了吴敬梓对兄弟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二十余则笔记是表现兄弟伦理关系的,在这些笔记中,纪昀既表现了自己兄友弟恭的理想,也描写了社会兄弟参商的现实.我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将原本平等的兄弟分为上下尊卑,同时又要求他们和睦相处,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纪昀希望通过自己的劝诫能让兄弟之间长幼有序,以符合传统伦理对兄弟关系的要求,结果自然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汉语修辞范畴“互文”概念来探讨《儒林外史》的内指涉现象。使用“戏拟”来描述《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本的文际关系。指出《儒林外史》通过互文性和戏拟化处理,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4.
《诗经.常棣》诗颂扬兄弟情谊,认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即兄弟重于朋友;同时又提出"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即朋友重于兄弟。对于此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如朱熹等人已有"悖理之甚"的批评。其实,兄弟与朋友,孰轻孰重,未可一概而论。兄弟关系乃"天合"血亲关系,当我们处于"死丧"、"外侮"之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时,兄弟胜于朋友;朋友关系乃"人合"关系,当我们在精神上处于孤独、苦闷之际,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和倾诉时,朋友胜于兄弟。《常棣》诗正是对兄弟、朋友关系的此种特点的形象化反映。  相似文献   

5.
杜慎卿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吴敬梓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以其从兄吴檠为原型。吴檠是吴雱澍子,非过继身份,吴檠本人无亲生子。吴檠极富文学才能,吴敬梓不论在小说还是诗文中都多有称赏,他们兄弟关系并无大的隔阂。吴檠确有男风之癖好,小说中有关杜慎卿的同性恋描写与此相关联,这种断袖之情是导致吴檠家庭大变故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兄弟形象,将塑造兄弟形象的方法分为四种类型:同时并写、各自分写、一方重写和随笔带写.通过对兄弟形象塑造方法的探讨,力图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吴敬梓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宋诗人赵抃兄弟的情况,旧籍没有完整记载.为清楚起见,在全面考察赵抃《清献集》的基础上,就该集涉及兄弟关系的诗文作了细致考索,弄清了赵抃兄弟的一些生平事实,于赵抃与《清献集》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余华早期创作中显示出先锋叙事、启蒙叙事的话语模式,并大都具有陌生化的语言、重视形式技巧的营造。余华在《兄弟》中完成了对"两个时代"的否定,同时否定了由浮躁纵欲而颠覆的传统伦理规范。《兄弟》以欲望作为故事线索展开叙述,事件发生过程中欲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欲望是文中的潜流并且控制与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作者用近乎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兄弟》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众生万象。  相似文献   

9.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主题的承袭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兄弟》体现出余华作品主题对以往的承袭与超越。在《兄弟》中,依然承袭了余华对人类悲剧性尴尬状态及荒谬的人生困境的揭示,关注着苦难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余华已经不再一味地强调人性恶,而是在人性美的迷失瓦解中对人性欲望进行追问。《兄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是余华内心的产物,不变的是他的怀乡之旅,而变化的是他对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兄弟们性格截然不同,这使他们在抉择或采取行动时产生激烈的对抗,对抗中又夹杂着爱与恨的纠缠。文章从分析《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三部戏剧中兄弟们的性格特征入手,分析产生对抗的关键原因,相互妥协的可能性和因素,以此来考察奥尼尔笔下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奥尼尔处理剧本中的兄弟关系时,受到“战斗中的变动的联盟”兄弟对抗兄弟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因临终前的“两个指头”,被当作吝啬鬼的典型而饱受嘲讽、唾骂。仅以当代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写道:“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的性格,而是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严监生是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代表,这就是文研所文学史的概括。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写道:《儒林外史》“对王惠、汤知县、严监生兄弟这一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的论经著作《文木山房诗说》重现后 ,《儒林外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从《诗说》及其与《儒林外史》关系研究 ,创作主旨、总体构思及吴敬梓与全椒、扬州关系探讨 ,人物形象意蕴的发掘及情节本事考辨 ,艺术特色及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了 2 0 0 0— 2 0 0 2年《儒林外史》研究的状况及其业已取得的成果 ,并指出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3.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而学术界所渐现的“褒”、“抑”两种观念和态度的对立,也使余华及其《兄弟》陷入较为尴尬的境遇,在经历了“重创”与“荣誉”前所未有的冲撞,更显现了一种纷扰与暧昧的状态。本文旨在将2007年度余华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兄弟》研究、比较视野中的余华作品研究及余华前期作品研究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7年余华研究状况.同时也希冀能为学界的余华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知识传承者和道德守卫者的角色。中国文学中有大量由文人创作、刻画文人形象、表现文人生存状态和人生理想的“文人主题”作品。通过对《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建构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文人形象的建构是中国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对传播中国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舒宪先生的《阉割与狂狷》[1]阐述了阉割情节的普遍性和阉割恐惧对于男性心理的作用,以及阉割情节对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性。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从人类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则主要是从"阉割"与文学之关系展开研究。阉割既指生理上的,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阉割现象大体分为自我阉割、被迫阉割以及心理阉割,文章分别以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及贾平凹的《废都》为代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考察《诗经》所涉君臣、兄弟、朋友三种人伦关系,发现在周之宗法分封制社会结构中,君臣与朋友两种人伦关系被兄弟一伦所勾连起来,君臣被视为朋友关系。《诗经》相关篇章用“朋友”处即指君臣,同时,此类朋友关系以“友纪”作为行为规范,为君者须“惠于朋友”,为臣者则“摄以威仪”。此一朋友关系亦辐射到臣臣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全椒县举行。会议学术活动可谓内容丰富,新见迭出,主要在《儒林外史》人文精神与当下意义的研究、发掘新资料推进了对吴敬梓家世和作品研究、《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传播途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这必将推动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上半叶,虽为文人作品,描述的也主要是文人生活场景,但其整体口语特征还是很突出的.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儒林外史》中的动量词可以发现,《儒林外史》的动量词系统与《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大同而小异.《儒林外史》的成书时代晚于《水浒传》,略早于《红楼梦》,动量词的发展情况正好居于二者之间.由这一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展中的语言现象.另外,《儒林外史》有全椒方言特色.《儒林外史》中动量词的这种历时变化和地域特征正反映出动量词在发展中精细化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