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葛纪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及诗歌,实践了他的“效果论”的创作原理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作品有着非理性、无意识的倾向,于是反复出现了动物意象和房屋意象。因此,要理解其作品,应从象征的层次上去解读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全篇贯穿了大量的意识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死亡 的恐怖,但应用格雷玛斯的理论对其进行的分析发现了更深层的隐含意义,即个人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力量何其微薄,只有凝聚了无数个人努力的进步力量才能彻底战胜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4.
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1):56-58
美国作家爱伦·坡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爱伦·坡幼年父母双亡,后来养母和爱妻又相继亡故,他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写作别具一格,他对死亡的理解开辟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周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5-97
经典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作者爱伦·坡为实现他的创作意图,描述了古老贵族家庭衰落时所笼罩的梦魇般令人窒息的恐惧,调动了不同的艺术手段,制造出种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来表现人类理智的毁灭,同时体现了爱伦·坡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人类心灵隐秘的探究者——爱伦·坡创作及诗论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官秋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13
美国文坛怪才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灵的隐秘。他的小说及诗歌以死亡、恐怖为主题,极力试探人类心理的承受极限。他的诗论崇尚唯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极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岳俊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63-65
爱伦·坡在评论中含蓄表达了对奴隶制的看法。他秉承保守的政治倾向:他严厉批判狂热的废奴主义,为南方辩护;赞扬对主奴关系的美化,提议建立和谐的主奴关系,借以强化南方的社会等级,保持南方和联邦的稳定;警告解放奴隶后果严重,会造成南方人财产的损失,动摇整个南方社会的根基。可见,爱伦.坡反对废奴运动,美化奴隶制,表达了对奴隶制的保守观点。 相似文献
8.
李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76-480
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思想界发生的空间转向,空间问题成为诸多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焦点,空间叙事研究也逐渐兴起。以空间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空间”在叙事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程庆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84-95
出于对国家未来的焦虑,爱伦.坡把当时美国社会尖锐的种族问题巧妙融入小说叙事中。他用隐喻、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对残酷的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鞭挞,对黑奴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然而,坡深受南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思想上的保守因子导致种族立场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为了避免过分触及种族问题而陷入政治漩涡,他在小说中采取一种调和策略,即一种既不触怒白人读者、又能为大多数黑人所接受的"平均种族主义"。坡竭力在小说中构建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种族迫害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黑人、白人等多种族和谐共存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10.
王利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63-165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爱伦.坡用4年的时间写就了《乌鸦》这一经典诗篇,《乌鸦》是他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爱伦.坡精湛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和对诗歌娴熟的驾驭能力在《乌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诸多表现孤独、寂寞、阴森、恐怖、死亡、智慧等意象,如乌鸦、雕像、门等,渲染了整首诗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主人公痛苦、纠结的情感和心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增强了该诗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陶久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98-102
以波纳帕特精神传记分析法为基础,运用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并结合作家生平对《丽姬亚》(1838)进行解读,探讨文中女性角色及其在爱伦·坡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丽姬亚是作者生命中三个重要女性——母亲、初恋及养母的理想化身,《丽姬亚》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白日梦,表现了作者对梦幻女性复活的强烈渴望,挑战了现实中的伦理禁忌。 相似文献
12.
何劲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5-48
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独创性在于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尤其是多层次地描写被扭曲的人的心理活动,摆脱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道德教诲的内容。他的哥特式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梦幻、背景、动物、灵肉等方面并且他的小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徐艳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78-81,91
美国诗人爱伦·坡将诗歌定义为“美的节奏之创造”,认为诗应该以美为目标,给人以美感。他的代表诗作《致海伦》(To Helen)、《乌鸦》(The Raven)和《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无论从忧郁美、音乐美还是古典美来说,都是爱伦·坡独特诗论和美学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刘凤峨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67-69
爱伦.坡认为美是诗的重要要素。该文分析了爱伦.坡“为诗而诗”的理论,并从主题、音律韵式、意象三方面解读《乌鸦》,使读者感受到这首诗所带来的美。 相似文献
15.
王任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8-71
孤独意绪是贯穿爱伦·坡小说的基调.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爱伦·坡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意识既同作者自己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孤独意识虽然给人一种痛苦的感受,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却是重铸人格、升华艺术精神的激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极易引起读者... 相似文献
16.
王翠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78-81
波德莱尔因其批评才力和感受力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波德莱尔所持的美学观点,深受爱伦·坡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波德莱尔认同坡的美学观点。但他对艺术自主性、灵感理论、美等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与坡的美学观相比,既有认同之处,也不乏修正延伸。 相似文献
17.
翁菊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柳士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3-58
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矮化朗费罗之战文案一直吸引研究者的关注:爱伦·坡撰文批评朗费罗诗歌多存抄袭,没有创新、诡奇等,而朗费罗对此指责一直保持沉默。通过研究文史材料发现,由于二人的诗歌理念、生活状况、自身修养以及对创造性的理解等存在差异,导致这场战争持续多年而没有任何结果。时至今日,可以用拟译与隐性翻译来解决他们有关是否抄袭的论争。 相似文献
19.
于雷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72
自20世纪初,爱伦.坡便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时期对坡的接受以改革开放为地标,无论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突破,但是,总体看来,国内的爱伦.坡批评在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历史文化意识上均明显滞后,具体存在三类问题:一是见树不见林,缺乏"整体细读"观念;二是建立在"印象主义"价值评判基础之上的主观臆断;三是观念陈旧,机械套用文类规约。本文还通过简要对比国内外爱伦.坡批评实践指出,坡在当下中国的接受过程中最为凸出的弊病在于"认知的缺失",也即过多关注"诗艺"层面上的研究而很少从社会学批评的视角去考察爱伦.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多重认知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