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成本过高、补偿监督不力、补偿方案不合理、补偿渠道不畅、受偿主体普遍贫困,根本原因在于生态补偿中参与机制的缺失.社区参与生态补偿将国际上流行的社区参与方法与生态补偿方法进行结合,根据协商原则让居民参与生态资源的管理以及根据公平原则参与生态资源利益的分配.全方位的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将有助于解决生态补偿中资金短缺与生态保护矛盾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梭罗生态哲学阐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发轫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但又超越了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反思的重要成果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必须从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后代的责任和对待社会的责任三个方面从传统走向现代。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权平等,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还要把人类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这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完善和深化,它内涵着生态伦理思想,是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一些西方学者依据他们对马克思自然观念、"控制自然"概念以及马克思与启蒙主义关的理解,把马克思看做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念无论在生存论意义还是实践论意义上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他所说的"控制自然"是对自然有意识、有计划地合理调节和管理;他与启蒙主义是辩证的二重关系.因此,马克思不仅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且他还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曾文婷 《社会科学家》2004,19(1):103-105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它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另一种粗陋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即技术中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9.
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宽红 《青海社会科学》2004,42(2):92-94,91
全球生态危机的凸现引发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以主客二分为基础 ,以人为尺度 ,张扬了人的主体性。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态权利作为判断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 ,强调了客体的先在性 ,忽视了人的类本性和能动性。本文拟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入手 ,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齐慧丽 《齐鲁学刊》2006,42(3):140-143
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必须扬弃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意味着以辩证的态度超越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道德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是由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这种主客二分的结果把人的主体性凌驾于万物之上,客体成了主体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桥梁.同样的,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它过分强调了客体的优先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类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人的现实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为分析起点,阐明了"人化自然"的思想,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区参与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国内研究进展,接着以洞庭湖湿地为例,在分析其生态补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14.
15.
张彭松 《理论界》2005,(11):73-74
与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奠基于神、上帝或宇宙和谐的方式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奠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将个人从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的价值无限夸大,致使人类的整体利益无法得到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卜祥记  曾文婷 《理论界》2004,(2):153-15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它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18.
张首先  马丽 《阴山学刊》2009,22(3):78-80
科技伦理蕴涵着人的能在力量和内在需求,人的力量和需求的维度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对科技伦理的任何解读如果脱离了社会制度框架就难免会披上抽象的形上外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揭示了科技伦理的本真内涵,澄清了对科技伦理的种种误读,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带来了技术乐观主义,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合法性根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其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价值选择,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智力圈”时代的现代人需要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内容在于对当代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文化、价值内蕴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位,其实质则在于呼唤理性的新启蒙,探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基础,积极塑造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高度文明社会所需要的集主体性、创造性精神与批判性、宽容性品质于一身的“新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然包含着生态共识的达成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维度。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为框架的生态理论却因自身理论的缺陷无法将生态有机整体作为主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此,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共识提供了理论基础:主体通过目的论判断力将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意识中,从而对整个地球生态圈产生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正是这种对生态有机整体的审美化的理解,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生态共识的达成回到“共同体”一词原初的情感意涵,从而通过情感的纽带建立起了人与自然整体牢不可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