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人的真正解放为指引,为向共产主义共同体过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动力、关于人的政治解放、关于人的解放的文化条件、关于人的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的阐释以及人的自然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解放是政治文明的终极价值关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支柱性命题.在这一政治哲学视野中,邓小平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使命就是实现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尤其是追寻超越政治解放在当代中国的特殊路径.把握邓小平的这一政治主旨,首先要建树这样的观点在当代世界,政治解放并没有造就历史的终结,政治社会并没有在形式平等中"热寂".同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把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善于利用政治解放的文明成果积累超越政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使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开始了一次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0):81-86
马克思从人作为"类存在物"出发,承认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也就必然承认已取得了政治解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不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人的解放"实现的情况下,分配正义才能最终实现。政治解放只是使社会成员从那种分离的、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和自私自利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只是完全摆脱了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奴役的境况,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权利,但还没有达到人的解放的社会,因此分配正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治解放为人的解放的实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解放的进程促进了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正确理解政治传播、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以群众的思想解放作为能动性前提实现了政治传播传者的解放,以群众的根本旨趣作为效果实现的动机促进了政治传播受众的解放,以群众最切近的利益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推动了政治传播机制的解放。政治传播凝聚社会关系、解放社会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传递着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7.
宋婕 《学术研究》2003,40(8):62-6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制定政策的原则、出发点和归宿。从政治的本质而言,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什么人为本,二是以人的什么为本。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政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以人民和人民的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10.
何艳  宁乐锋 《理论界》2008,(7):27-28
作为人的重要活动,政治活动遵循着人的活动内蕴的价值逻辑,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就在于人,是以人为本的活动。而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首要之意应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以人为本创造了现实条件与基础,使以人为本具有了真实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质就在于充分体现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这不仅是政治活动的价值逻辑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与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所开创的人类解放学说,指引了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开创了20世纪这个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超越“政治解放”的创新思维,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现实资本主义吸纳和超越的双重历史任务,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重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理论视角的转换,根植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准确把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历史方位,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范式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有着自身的演变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基于具体国家的政治生态系统,遵循着自身的演进逻辑,具有独特的动力推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取向,必须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理念,必须探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发展模式,必须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伦理,必须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基本原则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人权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同时,马克思主张的是,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必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作为被马克思称之为历史权利的"人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的.  相似文献   

14.
胡玉松  苏抒扬 《理论界》2011,(10):65-67
安东尼.吉登斯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杰出理论家,对现代性的特征、风险后果以及现代人等都独具见地。他对现代性的贡献还在于试图以"人类解放"为着眼点,探求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机制。解放政治是面对他人和自然的奴役与束缚,诉诸"解放"的斗争思维。面对其困境和矛盾,吉登斯前瞻性地勾画出生活政治蓝图。作为现代性问题转向的政治范式,两者都不可避免具有乌托邦倾向,但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使人们看到生活政治的某种现实主义曙光。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 ,毛泽东对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作过深刻的论述 ,认为 :个性解放包括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思想解放 ,人的个性是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的 ,并且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人的个性分创造性个性和破坏性个性 ,要发展创造性个性 ,反对破坏性个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还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都解决不了人类的正义问题,我们必须以人类解放的视阈建构一种全新的政治哲学.当代中国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中实现政治发展,这是目标、原则、途径和特征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李放 《社会科学》2007,113(2):83-9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并对当今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宏大的政治命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标识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 ,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 ,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中实现政治发展 ,这是目标、原则、途径和特征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发展观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选择方式 ,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 ,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 ,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民主是权利政治观在民主领域的体现,是西方民主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石。马克思通过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一方面对自由主义民主作为政治解放历史成果的进步意义予以承认,另一方面更深刻批判了其根本局限,提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远大目标,完成了对于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性超越,为民主发展指出了方向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性超越,为我们认识民主和推进民主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